問題詳情

【題組一】請閱讀下文後回答問題:據《臺北霞海城隍廟沿革誌》記載,咸豐三年(1853),艋舺地區的泉州人因爭奪碼頭而發生「頂下郊拚」,結果頂郊(泉州的晉江、惠安、南安人組成)擊敗下郊(泉州的同安人組成),同安人遭到驅離,轉而到大稻埕興建店街。在過程中,同安人為了保護城隍爺等神像能安全遷離,最後有三十八人犧牲。事後,為紀念這三十八人的英勇捐軀,同安人在大稻埕重新興建的霞海城隍廟中,也將他們一起奉祀在內,尊稱為「義勇公」。
【題組】23.下列何者才是對上文這段資料的正確解讀?
(A)可見 19 世紀的臺灣社會械鬥仍然激烈
(B)可做為清領時期漳泉械鬥的代表案例
(C)可推知艋舺與大稻埕以客家移民為主
(D)可見當時的臺北府無力管轄社會治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