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教科書(textbook),是從西方傳來的。15世紀中葉,古騰堡使用活版印刷術之後,歐洲開始進入知識普及化的過程。之前,中世紀的書籍,都是手抄的。因此書籍的製造與內容的詮釋權力,都掌握在僧侶的手中。有了活版印刷之後,書籍的製造不但脫離了僧侶的掌握,可以拉丁語之外的歐洲各地語言來製造,還可以大量地製造。書多了,可以詮釋書的內容也不再屬於僧侶專有,因而各種知識都需要大量的教師,教師則需要教科書,因而有 textbook 之誕生。所以早期的教科書,不是給學生的,而是給教師用的。學生使用教科書,大約是從18世紀末開始的。一方面是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之後,歐洲各國都急於趕上,因而學校制度(尤其是中學)的教育大興;另一方面是法國大革命所強調的國家、國語、國民教育等觀念興起,這些,都催促學校教育往更有效的方向推進,達成齊一化的國民素質,因而學生透過人手一冊的教科書來學習,也就成了大勢所趨。中國出現現代概念的教科書,則是又一個世紀之後,19世紀末的事。之前,中國的私塾教育,不論是識字還是其後的階段,老師所用的都是已有的文章(如<急就篇>、<千字文>)或書籍(如四書五經)。到了清末民初之交,一方面是因為科舉廢除,要採取西式學校制度,一方面是民國建立,依循國民教育概念的新式教科書這才開始出現。——郝明義<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題組】5.關於本文的主旨為何?
(A) 介紹中西教科書的由來
(B) 歸納中西教科書的異同
(C)比較中西教育對象的差異
(D) 陳述中西教科書印刷術的發展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1),B(0),C(0),D(1),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