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2.閱讀下列秦國君臣的對話,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A)商鞅與秦孝公意見一致,杜摯與甘龍立場相同
(B)秦孝公原有意變法,但經朝廷大臣討論後決定暫停變法
(C)商鞅、甘龍、杜摯各自援引前代興亡史實,以強化論辯依據
(D)甘龍的看法近於「照老路走不會錯」,杜摯的看法近於「請用利益說服我」
(E)商鞅的觀點是:拘泥舊制是「愚」、「不肖」,變更舊制才是「智」、「賢」

參考答案

答案:A,D,E
難度:非常困難0.142857
統計:A(4),B(0),C(1),D(4),E(3)

用户評論

【用戶】Hsu Baleng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語譯: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成效,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在事成之後都還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

【用戶】1000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A.秦孝公欲變法,而商鞅主張變法,故兩人意見一致。杜摯與甘龍立皆質疑變法,故其立場相同。

【用戶】Hoang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鞅欲變法,打算變更法度,恐天下議己。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曰:「疑行無名,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有成效,疑事無功。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固見非於世;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知之慮者,有獨道見解的人,必見敖於民。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者闇於成事,愚蠢的人在事成之後都還弄不明白,知者見於未萌。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

【用戶】1000(已上榜)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A.秦孝公欲變法,而商鞅主張變法,故兩人意見一致。杜摯與甘龍立皆質疑變法,故其立場相同。

【用戶】hchungw

【年級】研一上

【評論內容】支持商鞅者認為,商鞅是個實用主義者,他這套軍國思想可以富國強兵,效果顯而易見。反對商鞅的人說,他這套功利思想極其嚴重的法令敗壞了世道人心,使得人與人之間毫無溫情和憐憫,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害。西漢賈誼就表達過類似觀點。賈誼說,商鞅變法遺棄仁義道德,一心追求事功,良鳳良俗每下愈況,富人兒子長大就分家,窮人兒子長大就入贅富人家,父親向兒子借一次犁鋤下地幹活,兒子面有得色。婆婆用了媳婦一次笤帚掃地,媳婦靠著門框誶罵不絕。父子兄弟之間也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感情幾乎沒有,跟禽獸差別基本不大。所以秦國境內遍地都是恃強凌弱以智欺愚,青壯年欺負老弱病殘,而且習以為常。管仲說,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東晉王羲之批評謝安清談誤國,謝安說,秦用商鞅,二世而亡,也是清談惹的禍嗎。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6a3lbjq.html*商鞅的法家思想著重君主和國家的權勢, 而忽略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仁義禮教,也常被批評為刻薄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