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06.「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與下列何句相呼應?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C)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D)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35294
統計:A(98),B(71),C(273),D(30),E(0)

用户評論

【用戶】【站僕】摩檸Morning

【年級】小一下

【評論內容】原本答案為B,修改為C

【用戶】Sally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荀子‧《勸學篇》原文: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語譯)作學問要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呢?可以說:方法是從讀經書開始,到讀禮書結束;目標從做士人開始,到成為聖人為止。真誠力行久了就能深造有得,學習一直要到死才停止呢!所以求學的方法有終了的時候,至於求學的目標則片刻都不可以放棄啊!能如此為學,就是人;不能如此為學,就淪為禽獸了。參考資料: http://blog.xuite.net/weijen660810/twblog/182890471-%E8%8D%80%E5%AD%90%E2%80%A7%E3%80%8A%E5%8B%B8%E5%AD%B8%E7%AF%87%E3%80%8B+%2B+%E8%AA%9E%E8%AD%AF 

【用戶】Sally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A)原文: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語譯) 君子廣博地學習,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智慧就會清明,行為沒有過失了。(B)原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語譯)所以不爬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面臨深溪,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過從前聖王留下的言論,不知道學問有多廣大啊!南方的邗、越和東夷、北貉的嬰兒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了習俗卻有不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啊!參考資料: http://blog.xuite.net/weijen660810/twblog/182890471-%E8%8D%80%E5%AD%90%E2%80%A7%E3%80%8A%E5%8B%B8%E5%AD%B8%E7%AF%87%E3%80%8B+%2B+%E8%AA%9E%E8%AD%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