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3.當然他的美德有時候太趨極端。他要求一切人都絕對誠實,毫不通融,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這是他那種嚴肅的態度的起因,而這嚴肅的態度使他非常孤獨,他雖然是自願做隱士,卻並不想孤獨到這一個地步。他自己是絕對正直的,他對別人也要求得一樣多。他憎嫌罪惡,無論甚麼榮華富貴也不能掩蓋罪惡。莊嚴的富有的人們如果有欺騙的行為,也很容易被他看出來,就像他看見乞丐行騙一樣,他對他們也同樣地感到鄙夷。他以這樣一種危險性的坦白態度處事,欽佩他的人稱他為「那可怕的梭羅」,彷彿他靜默的時候也在說話,走開之後也還在現場。我想他的理想太嚴格了,它甚至干涉他的行動,使他不能夠在人間得到足夠的友情,這是不健康的。(愛默森〈論梭羅〉,張愛玲譯)閱讀以上敘述,下列何者最為妥切?
(A)作者認為隱士必然是孤獨的,雖然在人際與生活中難免許多無奈,但這是確認生命價值的道途中必經之歷程
(B)作者認為,「富貴」與「行乞」對梭羅來說,都是不可原諒的罪惡。而梭羅之所以落落寡和,乃因他獨特的價值觀而遭眾人排擠
(C)文中隱微透露,世人大多只願追求富貴而不願彰顯道德良心的價值,這是梭羅決定離群索居的主要原因
(D)文中對於梭羅「律己甚嚴,也嚴以待人」的性格描述,與中國俗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有相通之處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2),B(4),C(4),D(12),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