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37~38 題 工程建設為人類帶來眾多經濟利益與社會發展,而原本生存在自然環境的生物,森林中的野生動物、溪流中的水生生物,牠們的生存環境卻是逐漸遭受莫大的破壞與影響。近年來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促使建設人為工程的同時,也融入生態系統的考量,期盼兼顧物理設施和生態系統的原則,以撇除過去的水泥工法所造成的無效治本、嚴重破壞環境生態的問題。 一、友善魚兒的生態廊道 在台灣,水壩建設中加入魚梯的設置已有近 10 年歷史。2002 年完工的士林水壩,在壩體中涵蓋了 255 公尺長度的魚梯設計,可謂是國內第一座生態水壩,洄游魚類經由魚梯逆游而上繁衍下一代,發揮了生態保育成效。因此,設有魚梯的水壩既發電供水,達到人類需求,又能為溪流生物多保留一些友善空間,堪稱是公共工程與生態保育結合的重要象徵與典範。  友善魚類生存權的魚梯究竟是什麼呢?從字義上便可瞭解──給魚爬的樓梯、給魚走的路,又可稱為魚道。台灣河川水急流短,坡度陡峭,為了取水而建設水壩、為了整治河川而蓋攔沙壩,如此一來便阻斷了溪流裡洄游魚類回家的路,因此為維護魚類等河川生物的生存及繁殖權,幫助牠們在人工的水利環境中生存,使魚群能逆游而上,穿越水壩設施所造成的落差與障礙。 二、多樣貌的魚梯  魚梯的設計需要產生適度的水流速度,流動速度能吸引魚隻運用魚梯路徑溯溪,卻又不能過快造成魚的體力耗盡無法繼續旅程。 魚梯形式多元,在台灣常見的為以下三種。其一為階梯式,它是在連接水壩壩體的上下游水道內裝置一系列的隔板,用以減緩水流,形成較平緩低矮的連續階梯狀水池,運用最為普及,像是坪林北勢溪。再者為水路式,魚骨型的設計,魚梯設置在溪流底床,其橫斷面仿造魚骨的樣貌,達到擾動水流與阻流效果,藉此降低魚梯內水流速度,此種魚梯可提供給多種魚類使用並兼具良好排砂效果,例如八寶圳試驗魚道。此外,還有全斷面近自然型魚梯,以台北縣大屯溪中下游段為例,改善石頭厝上圳的既有簡易攔河堰,將該攔河堰變成全面式魚梯,讓魚蝦蟹類生物可以自由選擇適合的洄游路徑,免除了傳統魚梯容易堵塞通道及物種選擇局限性的兩大缺點,甚至還可提高該攔河堰的安全性,讓原本水位落差很大、造成生態路徑斷裂的攔河堰發揮生態保育的效果。 三、設計缺失讓魚梯美意大打折  儘管國內友善魚群生態的觀念蔚為風潮,在各地已有相當數量的魚梯設計,力求改善人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阻隔,然而卻因為缺乏對生物的生態習性瞭解與考量,讓許多攔河堰或水壩雖有魚梯設置,卻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導致魚梯形同虛設,魚群無法使用。再者,國內每條河川或是同一條河川的不同河段,都有不同的魚類,便需要不一樣的魚梯。整體而言,現存魚梯的生態問題有兩點:設計的適用對象不恰當,以及同一魚梯缺乏可供不同魚類使用的多重考量。 再者,魚梯裡有魚,就是成功的設計嗎?經過長期觀察與分析探究,大眾對魚梯的想像可得改觀了,像是魚類在使用魚梯時是取決於洄游季節和時間,因此魚梯並非天天都會有魚群使用,魚梯中若不見有魚,不代表魚梯不成功;反之,縱使魚梯中出現魚兒蹤影,也不代表魚梯成功,因為優良的魚梯設計能讓魚兒很快經過這條路徑,倘若停留在魚梯中時間愈久,遭受天敵攻擊的機率便會大大提升而愈危險。當魚梯中擠滿了魚群,身為人類的我們千萬別高興太早,此時魚兒心裡可是焦急萬分的。此外,魚梯角度太陡、出口水壓太大,致使魚兒游不出去,也是失敗的設計案例。 ──改寫自鄭香君小小魚兒要回家,魚梯好走嗎?
【題組】37.本文關於「魚梯」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魚梯的限制與隱憂
(B)魚梯中看不見魚,表示魚梯設計不良
(C)八寶圳試驗魚道可提供給多種魚類通過且具有排砂效果
(D)魚梯設計能使魚群洄流,穿越水壩所造成的落差。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