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我在普林斯頓時,跟一位專做強流撞擊器的泰斗在咖啡廳聊天,說到什麼叫科學,我就引用了禪宗裏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相告,我至今還記得他聽到這話時,眼睛所放的光芒,如同在一長夜裏,幾條曙線從昏沉沉的大地上跳出來。上文引用禪宗的一段話,其情境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A)前人去後後人至,今古異時登眺同
(B)異時邂逅相逢處,應歎依然舊阿蒙
(C)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D)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442857
統計:A(141),B(53),C(217),D(79),E(0)

用户評論

【用戶】Jasper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指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並不知覺你所看到的事物,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錯的或虛的?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剝開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質。最後「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C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