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請從附錄二中〈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一文思考:25% (一)請分析文本中論及人們容易因認知偏差造成思考謬誤的類型,並加以舉例說明。(二)以高一生為對象,設計一份結合學生能力、教學目標的作業,以引導學生產生優質的學習歷程。設計內容須包含主題、設計說明、執行內容及認證要求四部份。附錄一


附錄二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   冀劍制       我常鼓勵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沒事時也可以想想自己覺得什麼事情理所當然,然後挑戰它,看能否到達懷疑的地步。       有一天,一位同學對此感到很不以為然。他說:「對於正確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去反對呢?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作為不是很沒意義嗎?」      的確,嘗試去反對「正確的事情」,除了練習思考之外,意義不大。「但問題是,」我問學生,「你如何確定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如果不試著反駁看看,如何確認?」     經常反思,就有機會找出自己在理由不足的情況下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缺乏反思習慣,就容易具有自以為正確但卻錯誤的知識而不自知,也就容易做出錯誤抉擇。認定正確的卻未必正確    事實上,我們以為正確無誤的事情,有時並非事實,可能只是來自於輕率思考或只是因為周圍多數人有相同觀點而已。要跳脫這種困境,最好能夠了解錯誤知識形成的各種因素。    而其中最常見、也最難發現的因素大概算是「同溫層」效應。由於年紀、性別、觀念、興趣、想法等屬性類似的人,容易結交並分享想法,久而久之,感覺上某些想法似乎是大眾的共識,但實際上卻未必如此。而這種認知卻會讓我們降低戒心,失去發現錯誤的良機。所以,多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文化,有助於跳脫這種井蛙之見。況且,當整個時代大多認同某種觀念時,想要跳脫就更困難了。就像當整個世界都傾向於重男輕女時,站在最前端的女權鼓吹者,就容易被視為異端而遭受迫害。那麼,回頭反思一下,我們的某些觀念是否受限於這個時代,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正在以極多數的力量,反對某些被我們稱之為極端者、敗類的先進觀念鼓吹者呢?      除了同溫層效應,許多在成長中無意間形成的偏見、內心隱藏的私心作用,也都容易將人導向錯誤思考。感覺這樣,事實卻不然       國際市調中心益普索莫里 (Ipsos MORI)針對許多國家國民在感覺與事實間的差距研究,提供了許多這類錯誤思考的案例。該研究指出,有許多議題,人們感覺上的推測和實際問卷結果差距很大。      舉例來說,「你覺得國內有多少穆斯林?」所有國家國民的推測都比實際比例高很多。法國人推測約百分之三十,但實際上只有百分之七點五。而臺灣人推測有百分之七,但實際上卻只有萬分之一。導致這種思考偏誤的因素,可能是由於新聞常有伊斯蘭教世界的紛爭與恐怖攻擊,新聞多了,就容易感覺四周有較多穆斯林。這種效應就像媒體經常播報犯罪新聞時,容易讓人感覺生活四周很不安全。     另外,當問到有多少比例的人目前處在開心狀態時,每個國家國民都嚴重低估了。韓國最嚴重,覺得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感到快樂,但實際上卻有將近九成的人覺得自己處於開心狀態。會覺得多數人不快樂,很可能也是由於負面新聞的作用,尤其連臺灣都有關於韓國人工作壓力很大的新聞,他們自己自然也容易被這類新聞干擾判斷。    當我們經常聽聞不幸消息,就容易錯估大眾快樂程度。除此之外,人們喜歡在社群媒體抱怨與發洩情緒的風氣,也會導致我們誤以為多數人不快樂。科學研究也有偏差的可能性    然而,反思習慣也能讓我們不輕易掉入那些看似嚴謹的科學研究的陷阱裡。例如,這個關於快樂比例的研究數據顯示多數國家都有接近九成的人感到快樂,這會是真的嗎?由於這個數據和我們的日常印象差距太大,不禁令人感到可疑。這時我們可以思考其研究方法是否有問題。       雖然研究方法屬於隨機抽樣的問卷,但仍存在導致誤差的因素。例如,心情不好的人較容易拒絕受訪,而心情好的人比較有耐心與意願協助研究者做問卷,因而造成九成的數據。這數據或許只能顯示「願意填問卷的人有九成是處於開心狀態的」,而那些正覺得自己不快樂的人,由於根本不想理會研究人員,所以自然被排除在問卷調查的範圍之外了。如此一來,這樣的研究就不夠客觀。       然而,如果填寫問卷有贈送禮物的話,或許可以大略排除這種狀況,因為即使不快樂,也可能會為了禮物而接受問卷調查,但如此一來,就可能導致另一種偏差,這九成的人之所以快樂,或許是因為有禮物可拿的關係。也就是說,問卷調查本身就是快樂的來源。那麼,這樣的研究也容易產生偏差的結果。思考偏誤製造假資訊人們的想法很容易受到現有資訊的干擾而產生錯誤的認知。全球傑出人才社群機構的創辦人杜伯里(Rolf Dobelli)將這種干擾作用稱之為思考偏誤。在其著作思考的藝術中有兩種思考偏誤與此息息相關:「現成偏誤」與「存活者偏誤」。     「現成偏誤」指的是我們習慣以現成的資訊來理解事物。就像常聽到某個主張,就以為有此主張的人比例很高,但很可能只是因為這些訊息較容易被報導,或者自己的朋友圈較多屬於此種類別的同溫層效應而產生認知上的偏誤。     「存活者偏誤」則是指看得見的例子,都是最後存活下來的優勝者。像是成名搖滾樂團、生意興隆的商店。由於我們不容易看見那些失敗者,就容易高估成功的機率。      要擺脫認知偏誤,必須張開智慧的雙眼,養成反思的習慣,經常性的反思自己認為確定無誤的知識。即使暫且找不到問題,也要讓哲學最強調的「無知之知」協助我們:「沒有找到問題並不代表沒有問題,可能只是自己還沒有能力發現而已。」當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並去尋找那些眼睛看不見的資訊,才能儘可能避免因為錯誤認知而導致錯誤的行動與不良的後果。[!--empirenews.page--]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