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把生命的結構分成若干層級來思考是挺不錯的辦法,由簡到繁,我們看到了原子、簡單分子、長鏈分子、分子結構物,再上去是細胞、組織、器官、器官系統、個體以及由個體組成的群集。較高的層級總是包含了所有在它之下的層級,就像下圖中的俄羅斯娃娃那樣一個套一個。  科學家發現,當我們對於較低層級有充足的了解之後,有助於解釋向上升一層級後所發生的事。好比說,你想知道汽車是如何運作的,你首先得了解汽缸、火星塞與化油器是什麼東西,以及它們如何交互作用。  這種藉由了解局部來推知整體的方法,叫做化約主義,它為過去數十年的科學研究帶來爆炸性的知識,包括基因是什麼、基因如何執行功能、生命如何獲取能量、如何得到訊息、如何維持運轉以及如何受到調控等等。這些也正是本書前六章所要探討的「什麼」和「如何」的問題。  當我們試問「為什麼這個東西是這樣」時,我們必須從這個東西之外的事物,以及它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來了解。譬如說,為什麼鳥類有各種不一樣的喙?想要知道答案,我們不只要研究鳥類本身,還要知道牠們所吃的食物,以及其他相關的事。像「為什麼」這類的問題,多是在探討空間與時間所造成的相關模式,特別是與演化有關的問題,這也正是本書最後一章(第七章)的主題。  生化學家與分子生物學容易視他們自己為化約主義的信奉者,而博物學家與生態學家則傾向觀看事物的全局。其實每位科學家都必須經常更換自己的視界,以小觀大,再以大觀小,在見樹與見林之間移動。我們也建議你保有類似的變動性,這樣你便能跟著我們,在微觀與宏觀的世界之間來回移動了。


【題組】12.作者在文內放置「俄羅斯娃娃」這張圖,其用意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提醒學者作研究時須兼顧事物的表象與內在 
(B)說明生命結構裡高層級與低層級之間的關係 
(C)協助讀者了解博物學家以宏觀角度觀看事物的方法 
(D)強調生物學上探討個體現象比探討群體現象更重要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66667
統計:A(1),B(2),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