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27–29 題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報時的鐘聲是後世人們常聽到的,但鐘在古代曾是重要的樂器。鐘樂在商代,可能只是節奏性的配樂;到了西周,一來是改用懸掛的方式,二來大概是較了解鐘體與音調的關係,所以可鑄造一系列音調各異的編鐘,足以演奏主旋律。中國古時演奏用的鐘,筒體一開始就鑄成扁橢圓狀,不同於其他民族鑄成渾圓狀。1978 年在湖北發掘的一個戰國初期墓葬出土一座木鐘架,上有 46 件甬鐘和 19 件鈕鐘,每一鐘在敲打部位的隧部和鼓部都刻有定音銘文,證實把鐘鑄成扁橢圓狀,是為了使每一個鐘都能敲出不同的兩個音階。一鐘兩音既可節省演出場地,也不會讓樂工手腳疾忙。  西周雖有弦樂,但因聲響不宏亮,不適合在著重肅穆效果的廟堂上演奏,故發展較遲。弦樂器的名稱,春秋以來大致以敲擊的叫筑,撥彈的叫箏、琴、瑟。但弦樂器發明之初可能多以敲擊方式演奏,故即使後來有所變革,舊有技法還是保留在行文敘寫中。琴與瑟的主要分別在弦數——琴一般十弦上下,瑟以二十五弦為常見。相較於不便移動的鐘,琴瑟可隨處即興演奏,遂成為士人必修的技藝。又弦樂也較悅耳,魏文侯喜鄭衛之聲而不好古樂,鄭衛之聲即是竽笙之管與琴瑟之弦合奏的樂曲。(改寫自許進雄《古事雜談》)
【題組】27. 上文引述「1978 年出土戰國墓葬」,主要是為了說明:
(A) 西周編鐘已可演奏主旋律
(B) 編鐘適合廟堂上集體演奏
(C) 鐘樂的形制蘊含古人智慧
(D) 鐘在戰國由渾圓變為橢圓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59105
統計:A(51),B(34),C(175),D(53),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