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有些日子,氣溫和陽光正好,和小箏坐在後院,面對一小片樹林和草地,看頂上的天空,在樹林間飛掠的小鳥,聽蟲鳴和鳥叫,感覺微風拂過肌膚,一邊讀書,一邊和小箏說話,那種從生活和時間走了出去的無重量感、恍惚,便給我旅行的感覺。旅行或不旅行,都使我思索旅行的意義。我想的是旅行的需要和目的:為什麼旅行?  早先我已經決定人不可能在家裡旅行,因為旅行必然的條件是離開。也就是,旅行追求的是空間的移動。更進一步說,以空間的變化換取時空的擴張和延長。因此人不可能旅行而不離家,正如不可能既站著又坐著。然而這時我發現旅行與其說是時空的移動,不如說是心境的變動。旅行不管再怎樣匆忙緊張,因為是自願而不是被迫,它的快樂來自這種必然的輕鬆之感。而這種卸去壓力的輕鬆之感,不過是情緒的一種變化,有時只在一念之間,和距離無關。換句話說,旅行終極的意義不過是一種心境。讀書、看電影、散步的平常愉悅,無非也就是精神上的旅行。而這種精神旅行的極致便是詩,所以法國詩人保羅.發樂理說:「詩必然是心靈的假期。」像我坐在後院,心神透明如大氣,時空已經不重要。而實際的旅行,往往不超越坐在自己後院的興致,只是一場乏味徒勞的過程。  我心目中的旅行不包括艱苦困掙,重要在某種時空的轉換,心理上的更新。像一種人為的,精神的季節。 能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走過陌生的街道,以平常沒有的雍容和優閒,不急著到哪裡去,只為了「在」—現在,這裡。旅行的荒謬和驚喜在我們必須千里跋涉以換取「在」的心境,必須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以實現生命在現實中失落或從來欠缺的氣象:一種美,一種境界,或竟只是短暫放縱的奢侈,童年的召喚。(張讓 《旅人的眼睛》)  
【題組】10. 法國詩人保羅.發樂理說:「詩必然是心靈的假期。」以上這句話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本句話在四大句型中屬於判斷句 
(B)作者在這裡使用引用法,透過法國詩人保羅.發樂理來強化自己觀點 
(C)作者強調不論是實質上的旅行或者是如讀書、看電影、散步平常的娛樂,只要能讓心靈放鬆,便可以稱作旅行 
(D)張讓透過保羅.發樂理的觀點來說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