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6. 19 世紀初,日耳曼地區的知識分子大力鼓吹統一運動,但多次受到哪兩國的阻撓而失敗?
(A)英、奧
(B)英、法
(C)奧、法
(D)美、英。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波克

【年級】

【評論內容】德意志統一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拿破崙時代的今德國地區為法國的一個新行省,在經歷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日益壯大。在法國於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之後,德意志諸侯於此日來到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普魯士國王威廉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諸國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統一為德意志帝國這一民族國家。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德語人口即已通過貴族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聯盟逐漸聯合起來。自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和1804年—1815年拿破崙戰爭期間民族主義崛起,貴族之間便不斷嘗試進行聯合,但由於各自利益關係不一致,這一聯合過程頻繁受阻。德意志的統一還暴露新國家在宗教、語言、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內部差異,表明1871年的統一僅僅是長期聯合過程中的一個時間節點而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自己為「羅馬人皇帝」時,常稱「全德意志人民的皇帝」,通訊中稱「德意志」,而在帝國內高等貴族也稱為「德意志諸侯」,其他歐洲大多數國家則叫他們為「日耳曼」(GERMANY);自教皇加冕奧托一世,成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統領著在崛起之前(800年)便已經存在的東法蘭克獨立君主制小國。這一領土多山,人口相對隔離,在如此長的時間之內發展出基於文化、教育、語言和宗教上的諸多差異。但19世紀的德意志同時也和全世界一樣,在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之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日耳曼人民的神聖羅馬帝國曾擁有超過500個諸侯國,而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後,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退位(1806年8月6日)放棄「羅馬人皇帝」的封號,改稱奧地利帝國皇帝,帝國事實上解體。帝國的解體導致法律、行政和政治上的混亂,但舊帝國日耳曼語地區的人民仍然保有共同的文化和法律傳統,而這一傳統也通過參與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的共同經歷而得到鞏固加強。這些獨立國家有各自的統治階級、封建制度、傳統以及地方法律。歐洲自由主義思潮挑戰王朝制度和專制制度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為統一提供思想上的基礎;這一思想的德意志版本強調一個地區內的人民傳統、教育和語言統一的重要性。經濟上,普魯士於1818年創立關稅同盟,並於日後擴張至全日耳曼邦聯(Germanic-Confederation)中,減少各國間的競爭。新的交通運輸方式為公務和娛樂提供便利,在中歐推動德語使用者之間的聯繫,但有時也帶來一定的衝突。在拿破崙戰爭之後,1814-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外交上的勢力範圍體系,支持奧地利在中歐的霸權。然而維也納的與會者卻沒有意識到普魯士在德意志諸國中實力日益增強,因此也沒有預料到日後普魯士將會就德意志的領導權問題向奧地利發起挑戰。加上因為奧地利皇帝繼承神聖羅馬帝國,且奧地利同為日耳曼民族。普魯士於是向奧地利這一「德意志二元」問題為統一提出兩個方案:「小德意志方案」,即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方案」,即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對於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本人是計劃將1866年北日耳曼邦聯擴大並包含所有日耳曼邦國,從而建立一個統一體,還是僅僅希望擴張普魯士王國的國際力量,史學界存在爭議。史學家認為俾斯麥的「現實政治」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導致一系列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並推動19世紀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關係的重組。對丹麥和法國民族主義的回應為德國統一提供問題的聚焦點。在三場區域戰爭中的軍事勝利(尤其是普魯士的勝利)推動統一的熱情,增強民族的自尊。這一經歷與拿破崙戰爭中的共同成功遙相呼應(尤其是1813-14年的解放戰爭)。在沒有奧地利的德意志建立起來之後,二元的問題至少在短期內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