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下列有關各類文體及名篇的敘述,何者正確?
(A)序:說明著作動機及旨趣,置於書前,例如〈台灣通史序〉、〈史記太史公自序〉
(B)賦:介於詩文之間的文體,至宋則化典重為流利,產生〈赤壁賦〉、〈秋聲賦〉、〈阿房宮賦〉等三大名篇
(C)表:人臣奏議君王的上書,用以陳請或表述意見,例如諸葛亮〈出師表〉旨在勸諭劉備當「親賢臣,遠小人」
(D)原:探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就是以探究君主的起源和職責為旨的論說文,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頗多發揮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困難0.241379
統計:A(7),B(4),C(7),D(7),E(0)

用户評論

【用戶】Taickbin Ch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B)《阿房宮賦》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作品。〈赤壁賦〉、〈秋聲賦〉、〈阿房宮賦〉為「唐宋散賦三大名篇」。

【用戶】Taickbin Ch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C)「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表示臣子向君主陳情的特殊文體。查閱有關古代「表」這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如表文一般在開頭稱「臣某言」,末尾稱「臣某誠惶誠恐、頓首」、「死罪死罪」,最後落「某官臣上」等,如《出師表》的開頭「臣亮言」而結尾「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就是表文的一個常見格式。而出師表是對劉阿斗說的,不是對劉備說的(當時劉備已死)。

【用戶】Taickbin Ch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賦,古代文體名。賦這種體制是較為特殊的。由外表看去,是非詩非文,而其內含,卻又有詩有文,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本意指誦說,如《漢書·藝文志》「不歌而誦謂之賦。」《毛詩序》把「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係,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漢初,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它繼承《楚辭》形式上一些特點,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又吸收了戰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1],內容上著力「體物」,也注意到「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情志。[2]此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多長篇鉅製,又稱「古賦」、「大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又稱「小賦」,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則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又稱「散賦」。明代八股文盛行,賦又發展出了「股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