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甲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1,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2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3可擬。」兄女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選自言語篇)
1. 內集:家人的聚會
 2. 俄而:頃刻間、突然間
 3. 差:大概
 (乙文)
 用鹽還是用柳絮比擬雪,這與雪的形態有關。
         下雪過程中,雪下下來的形態是變化的。先下的是雪晶,後下的是雪花。主要原因是當溫度達到零點時,飄浮在我們上空的水氣才能凝結成冰,所以,下下來的,也就是我們所能感覺到雪粒;而當空中的水分子越來越多時,凝結的雪粒也越來越多時,從高空中飄落下來,遭遇到地面的溫度進行分解,就成了我們肉眼見到的雪花。
         從文獻記載是謝胡兒先說的而謝道韞是後說的。謝胡兒看到屋外下的是雪晶,所以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看到下的是雪花,所以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其實,他們都是對雪的比較準確的描繪。當然,他們都是對下雪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的描繪,都是一種科學精神。如果謝胡兒把下雪晶說成是「未若柳絮因風起」,謝道韞把下雪花說成「撒鹽空中差可擬」,那都是睜眼說瞎話了,就沒有科學的精神。
         問題應該不在於雪的描述是「撒鹽說」還是「柳絮說」。問題在於,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墨客為什麼「揚柳抑鹽」?我認為,本質上是中國文人表達方式中的文學精神偏多,科學態度缺乏。中國文人寫雪的詩多於牛毛,但這些詩人對雪的形成、下雪的過程、雪的形態幾乎沒人研究。也就是說,中國文人偏向精神層面的浪漫而缺乏科學實踐的態度。一直在用文學比擬、直觀的感受做重複的、膚淺的表達。「撒鹽空中差可擬」這句話,太缺乏美學的精神了,太缺乏文學的才華了;那麼,「未若柳絮因風起」是否太缺乏科學的態度?
                 (節錄甘德安柳絮才高——科學態度與文學精神 2018-08-19 北京 德成經濟研究院)
【題組】23. 根據甲文,在封建保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裡,仍有少數具文采的才女出現,比如文中的謝道韞,請問下列選項中,何者不適合用來形容才女?
(A)掃眉才子
(B)傅粉何郎
(C)不櫛進士
(D)詠絮之才。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