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1970 年代以後,行政學研究開始強調「公共性」(publicness)的問題,有關公共性的討論,下列何者錯誤?
(A)私人企業活動若與公共利益有關,亦屬行政學研究的範圍
(B)行政學的研究應拋棄「公共」與「私人」的簡單二分法
(C)非營利組織的活動應專屬社會學的研究
(D)行政學的研究重點在於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公共利益」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76389
統計:A(177),B(229),C(1677),D(77),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主要因素、公共性

用户評論

【用戶】YO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故C選項非營利組織的活動並非專屬社會學的研究 

【用戶】盧妍蓁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行政意涵發展歷程: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公共性觀點行政研究已偏離民主社會中應有的公平與正義價值觀。因此大力提倡希望行政研究能和實務結合,強調價值觀,更要對民眾負起責任,稱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公共性是行政的主要特質。行政目標就是謀求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以對公眾的希望負起積極的責任,發揮效率、回應、前瞻三種功能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西方學術界於七十年代左右開始較有系統地探討非營利組織議題,1976年美國耶魯大學正式成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機構,1989年該大學出版由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Powell 1989)。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舉凡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式和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係,都受到廣泛的討論,國際比較的研究也不斷擴展,大為充實了我們對於非營利組織之性質特色、組織發展和功能調適的了解。1970 年代以後,行政學研究開始強調「公共性」(publicness)的問題,有關公共性的討論:(A)私人企業活動若與公共利益有關,亦屬行政學研究的範圍 (B)行政學的研究應拋棄「公共」與「私人」的簡單二分法 (C)非營利組織的活動在各學界領域的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D)行政學的研究重點在於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公共利益」 

【用戶】YO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故C選項非營利組織的活動並非專屬社會學的研究 

【用戶】盧妍蓁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行政意涵發展歷程: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公共性觀點行政研究已偏離民主社會中應有的公平與正義價值觀。因此大力提倡希望行政研究能和實務結合,強調價值觀,更要對民眾負起責任,稱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公共性是行政的主要特質。行政目標就是謀求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以對公眾的希望負起積極的責任,發揮效率、回應、前瞻三種功能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西方學術界於七十年代左右開始較有系統地探討非營利組織議題,1976年美國耶魯大學正式成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機構,1989年該大學出版由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Powell 1989)。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舉凡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式和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係,都受到廣泛的討論,國際比較的研究也不斷擴展,大為充實了我們對於非營利組織之性質特色、組織發展和功能調適的了解。1970 年代以後,行政學研究開始強調「公共性」(publicness)的問題,有關公共性的討論:(A)私人企業活動若與公共利益有關,亦屬行政學研究的範圍 (B)行政學的研究應拋棄「公共」與「私人」的簡單二分法 (C)非營利組織的活動在各學界領域的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D)行政學的研究重點在於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公共利益」 

【用戶】YO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故C選項非營利組織的活動並非專屬社會學的研究 

【用戶】盧妍蓁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行政意涵發展歷程: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公共性觀點行政研究已偏離民主社會中應有的公平與正義價值觀。因此大力提倡希望行政研究能和實務結合,強調價值觀,更要對民眾負起責任,稱為新公共行政運動。公共性是行政的主要特質。行政目標就是謀求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以對公眾的希望負起積極的責任,發揮效率、回應、前瞻三種功能

【用戶】derek801204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西方學術界於七十年代左右開始較有系統地探討非營利組織議題,1976年美國耶魯大學正式成立研究非營利組織的機構,1989年該大學出版由包威爾(W. W. Powell)主編之《非營利部門研究手冊》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為非營利組織研究的學術化奠立基礎(Powell 1989)。其後在管理學界、公共行政學界、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各領域,相關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舉凡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式和與社會其他部門的關係,都受到廣泛的討論,國際比較的研究也不斷擴展,大為充實了我們對於非營利組織之性質特色、組織發展和功能調適的了解。1970 年代以後,行政學研究開始強調「公共性」(publicness)的問題,有關公共性的討論:(A)私人企業活動若與公共利益有關,亦屬行政學研究的範圍 (B)行政學的研究應拋棄「公共」與「私人」的簡單二分法 (C)非營利組織的活動在各學界領域的研究成果都逐漸增加(D)行政學的研究重點在於與公共事務有關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