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1.題至第3.題。「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 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題組】1.「嘑爾」、「蹴爾」二詞是指供食者對受食者表現出何種態度?
(A)憐憫
(B)憤怒
(C)輕賤
(D)親切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72818
統計:A(33),B(8),C(350),D(10),E(0)

用户評論

【用戶】古孟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是呼爾而與之

【用戶】【站僕】摩檸Morning

【年級】小一下

【評論內容】原本題目:閱讀下文,回答第1.題至第3.題。「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 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律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題組】1.「喊爾」、「蹴爾」二詞是指供食者對受食者表現出何種態度?(A)憐憫(B)憤怒(C)輕賤(D)親切修改成為1.「嘑爾」、「蹴爾」二詞是指供食者對受食者表現出何種態度?(A)憐憫(B)憤怒(C)輕賤(D)親切

【用戶】Ru Ru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孟子說:「魚,是我喜愛的;熊掌,也是我喜愛的;這兩樣如果不能都得到,我便捨棄魚而取熊掌。生命,也是我喜愛的;仁義,也是我喜愛的;這兩樣如果不能都得到,我便捨棄生命而取仁義。生命也是我喜愛的,但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大的,所以不苟且保全生命。死亡也是我厭惡的,但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重大的,所以有些禍害不去避免。如果人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大,那麼凡是可以保存生命的方法,為何不使用呢?如果人所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重大,那麼凡是可以避免禍害的方法,為何不去做呢?照這樣做,就可以保全生命,有時卻不肯去做;照這樣做,就可以避免禍害,有時卻也不肯做。所以人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大的,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重大的,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