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一、題目:都市填充—住商複合使用建築 二、題旨:都市環境的永續發展,理想狀態是長時間裡,以局部新陳代謝的方式,讓建築物呈有機性的成長。然而短時間內大尺度的開發營建也會發生,結果常造成對環境紋理及市民集體空間記憶的破壞。為了確保集居環境品質的良性發展,個別地塊的營建行為,除了滿足其功能外,更應扮演在環境成長中一健康基因的角色。 三、基地描述: 1.本次設計基地位於臺灣某城市內一條次要街道的西側。此街道兩側為地區性商店,包括了餐飲、服飾、眼鏡行、診所、及超商等。 2.基地略呈方形,南北兩側為巷道,東臨社區公園,公園外側為街道。基地西面為一日式的歷史住宅建築,近年修復成為一文學紀念館,並對外開放(見圖 1)。 3.基地面積 1,116 m2,位於住宅區內,使用分區為「住三」(容積率 225%,建蔽率45%)。「住三」是都市內常見的住宅使用分區,當其基地面臨 8m(含 8m)以上道路時,底層可以經營服飾、餐飲、書店等(見圖 2)。


【題組】⑴建築計劃:(30 分) 本基地為某公益基金會所有。為提供鄰近地區學生及年輕家庭居住需求,計劃興建一合宜住商建築,並以較市場為低的租金分租。原則如下: 1.營造無障礙及綠色生態的建築環境。 2.基金會受政府委託,同時負責西側文學紀念館之營運。紀念館的戶外空間可以與本基地整體規劃,並對外開放。 3.本建築以提供出租單元為主,居住單元類型如下:單身套房(1~2 人),室內實際面積 25 m2~30 m2。家庭 2 房(3~4 人),室內實際面積 60 m2~70 m2。以上兩種住宅單元數量各半。 4.地面層以商店出租。商店的類型自行擬定,並檢討與住宅空間的使用關係。 5.建築總面積不可超過法定容積(及依法規規定免計之相關面積)。為了環境品質,容積亦可不全數使用,但以不少於法定容積之 80%為原則。 6.建築總樓地板面積除淨空間(室內空間)需求外,應合理判斷粗面積(公共空間)的比例及數量。7.基地內提供機車 20 輛,汽車 10 輛的停車需求。根據以上題旨、基地描述、及計劃原則,請撰寫建築計劃書。內容包括目標願景、基地分析、設計策略、空間概要(面積及屬性說明)、及營運管理。文字不超過1,500 字,並可輔以圖像表達。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