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四)        京戲中三國戲特多,以諸葛亮為主角的也有好幾齣,這些戲中我最喜歡空城計。一齣完整的空城計要包括「失街亭」與「斬馬謖」在內,一頭一尾這兩場戲,使諸葛亮的性格更為深刻。這次譚富英唱這齣戲,因為配角人手不足,沒帶「失街亭」,有幾場連「斬馬謖」也略去了,不過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戲的高潮,卻很精采的演了出來。這戲固然是描寫諸葛亮的智謀,但我想此外還有許多意義。像馬謖這個人物,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典型。       在蜀國,馬謖是一個出名的智謀之士。據三國演義中說,他曾貢獻過兩個很有價值的意見。第一個是在諸葛亮出師平蠻的時候,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的口號,主張設法收服南蠻的人心,否則蜀兵縱然得勝,退兵後南蠻又反,諸葛亮認為這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思想。第二件功勞是獻反間計,魏主曹叡果然中計,罷了善於用兵的司馬懿。由於過去表現得不錯,所以諸葛亮委了他守街亭的重責。         哪知馬謖卻是個理論不能與實踐結合的教條主義者,他熟讀兵書,卻不能活用。守街亭時提出了韓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方針,結果「置之死地」確是置了,但不能「生」,終於把軍事要地街亭失去。正如戰國時的那個趙括,他也以熟讀兵書、誇誇其談而出名,結果長平一戰,讓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這種言過其實,只知書本子上死知識的知識分子,馬謖正是一個代表。京戲中雖把文人的馬謖改為武將,但這人驕傲自負、泥古不化的性格,一樣很突出地表現了出來。王平勸他不可在山頂紮營時,馬謖道:「某隨丞相出兵多年,軍國大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也!」他過去的成功使他驕傲,使他失敗。有時候,成功與勝利常能成為一個人的絆腳石,這一點在這戲裡正可看得出來。        諸葛亮聽到失街亭的消息時,不僅僅是可惜一個軍事要地的失守,還會想到王業前途的黯淡,想到實現先帝的遺志是愈來愈渺茫,那份心情實在是十分沉重的。演義中描寫這時的情景說:「孔明跌足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這兩句話中包括了無數失望,無數悲哀,以及深深的自責。       「空城計」完全是不得已,如果棄城而走,兩千五百名人馬不但一定會被司馬懿的二十五萬大軍趕上消滅,而且分散在各地的北伐軍都變成沒有了退路。這一役不只決定孔明是否能夠脫身,簡直就是決定著蜀漢的存亡。諸葛亮一生謹慎,這時候如果能謹慎,他還是要謹慎的,但局勢逼得他不得不冒險。         先料到對手是個很有智計之人,才用這個計策。假若對手不是能幹的司馬懿,而是魯莽的張郃,諸葛亮這個計策反而不能生效了。司馬懿所以不敢進城,固然是知道諸葛亮從不弄險,但更重要的,還是怕了諸葛亮過去計謀百出的經歷。        演這戲中的諸葛亮,我想除了演出他的瀟灑自如之外,還要體會他當時十分沉痛的心情。他在城樓上撫琴而唱,自誇自讚,那是做給司馬懿看的,先生心中,真是心亂如麻,所以司馬退兵之後,向來鎮靜的諸葛亮也不禁抹汗了。        到後來斬馬謖,表現了諸葛亮心情的矛盾。在私交,馬謖是好友,但按法律,卻又不能不斬了,結果終於是斬了。諸葛亮哭了一場,這不僅是哭好友之死,思念先帝當日知人之明,還在痛哭大業前途的不能樂觀吧。一個人真正的品格,在憂患時比在得意時更能顯現出來。悲劇所以比喜劇更能描寫英雄人物,我想這也是原因之一。在這齣戲中,諸葛亮的情緒有許多變化,調遣兵馬時的謹慎和憂慮,聞報遭敗時的痛心,面對勁敵時的鎮靜和智謀,以及不得不處決好友的傷感,把責任由自己來擔負的光明磊落,使我們見到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怎樣來面對危難,怎樣來擔當憂傷。(改寫自金庸 <談空城計>)
【題組】8.下列何者不是本文所提及的看法?
(A)「失街亭」和「斬馬謖」是「空城計」戲中的重要橋段
(B)馬謖是個知行合一的智謀之士,深受諸葛亮器重
(C)悲劇比喜劇更能凸顯出英雄人物的性格形象
(D)「斬馬謖」是諸葛亮經歷一番天人交戰後的決定。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物質X匱乏時,冰棒即是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