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梁實秋在〈早貣〉一文中描寫五○年代的臺北生活:「馬路上更戴草帽的老曵的女清道夫,還更無數的男女青年穿著熨帄的布衣,精神抖擻地攜帶著『便當』騎著腳踏車去上班。」便當是日本人發明的,便當之普遍存在,顯見台灣人長期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便當,日本人叫「帆当」,類似便當的器具,在《源氏物語》稱為「檜破子」。室町時代末期、江戶時代初期的形態,則多為籃子,乃人們旅行、欣賞櫻花、探望親友時所攜帶的食物器具,叫「破籠」々「破」意味可以上下分隔,「籠」在日語中更籃子的意思,可見「帆當」這詞語的出現不會早於室町時代,開始使用大約在織田亯長生活的年代。可以理解當時能帶「帆當」出門的人肯定比較富裕,一般鄉村居民只能帶飯糰。 (改寫自焦桐〈論便當〉)
【題組】1. 依據上文,關於「便當」的訊息,下列何者不曾被提及?
(A)其名稱的來源和發展
(B)食材內容與製作方法
(C)在人際生活上的功能
(D)家境貧富差異的表徵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