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8. 某學者評論某項政策的三項特點,並分析了它對後來所謂「台灣經濟奇蹟」的影響:(一)藉由放出四大公營企業,將地主的土地資本轉成產業資本,這是民間資本確實發展的一個出發點;(二)改革的結果,透過「肥料換穀制」等方法排除地主,國家直接掌握農民的生產剩餘,以供養龐大的黨國體制要員;同時透過低米價政策等措施,使農業資本可能移向工業資本;(三)因改革而使獲得土地的農民提高生產意願,同時配合美援推動技術指導,提高農業生產性,使農村有過剩勞動力,以此累積未來豐富、廉價,具有高競爭優勢的產業勞動力。請問這位日本學者所評論的政策是
【題組】29. 承上題。「肥料換穀」是 1950、60 年代台灣實施土地改革過程中的重要配套措施,方式是由政府進口肥料,農民再按官定比率以穀物向政府換取肥料,當時平均一公斤稻穀大概可以換到一公斤進口的肥料。在 1960 年的國際市場上,每噸肥料為 41 美元,稻穀則為 145 美元。從此數據來看,下列對「肥料換穀」政策的評論較為適當?
(A)對農民有利,以穀換肥可使農戶餘糧得以消化
(B)對農民不利,因農民被迫以高價換取肥料
(C)對政府有利,強迫農民施放肥料有助農業生產提升
(D)對政府不利,高價的進口肥料造成財政虧損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
統計:A(0),B(0),C(0),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