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22. 興修河堤是常見的防止河水溢淹的手段。若某段河流的河堤是採用「50 年重現期距」的設計標準,則下列哪個敘述最恰當?(A)該河堤的使用年限至少為 50 年 (B)該河堤可以抵擋「50 年重現期距」

【評論內容】洪水頻率:係水文學之專有名詞,亦稱為「重現期距」或「迴歸期距」,學理上之定義為某種大小的洪峯再發生的平均時間。亦即在一段時間內大於或等於這個大小的洪水會發生一次,但這是一個在機率上的名詞,並無包含任何週期的意義在裡面,通常用於河川保護標準(某種洪水量大小)之訂定。例如某條河川內「2年洪水頻率」與「100年洪水頻率」之比較,2年頻率之洪水經常發生,反應其洪水量較小,而100年頻率之洪水發生機會較小,反應其洪水量較大,但不代表今年發生了100年洪水頻率之洪水,下一次在100年後發生,可能今年發生後明年依然發生同樣大小之洪水量。[資料來源: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45351&ctNode=5452&comefrom=lp]

【評論主題】68.中國大運河在負起南水北調的任務前,就已是古代南北的交通要道,千百年來大運河擔負了「南糧北運」支援京城的重任。造成中國「南糧北運」的需求,主要與華北平原的哪項氣候特徵關係最密切?(A)冬季受高壓影

【評論內容】

範圍

太行山以東,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天津、北京等行政區。

形成原因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時,侵蝕黃土並搬運到下游堆積。

黃河、海河、淮河共同沖積而成

特性

1.中國歷史上水患最頻繁的地區。

2.氣候:

a.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

b.冬季盛行西北風,乾燥寒冷,草木枯黃。

c.夏季盛行東南風,炎熱多雨,作物繁茂。

d.常發生水、旱災,主因是:夏季降雨量不穩定、降與期遲早不一、年雨量變化大。

【評論主題】56.表(三)為中國長江、黃河、珠江與松花江的相關資料。甲~丁分別代表此四條河川。中國加入 WTO 後,表中哪條河的流域範圍內,出現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的現象? (A)甲 (B

【評論內容】

(A)甲 (黃河)

(B)乙 (松花江)

(C)丙 (珠江)

(D)丁(長江)

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大豆、高粱、馬鈴薯、小麥、玉米、亞麻、甜菜、向日葵等。 

【評論主題】2.中地理論Christaller與Losch的觀點共同之處是: (A)假設為均質的平原(B)以最低級貨物的門檻需求開始 (C)追求超額利潤最低化 (D)以企業區位為出發

【評論內容】廖什(A.Losch)--市場區位理論廖什(A.Losch)認為,每一單個企業產品銷售範圍,最初是以產地為圓心,最大銷售距離為半徑的圓形,而產品價格又是需求量的遞減函數,所以單個企業的產品總銷售額是需求曲線在銷售圓區旋轉形成的圓錐體。隨著更多工廠的介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銷售範圍,由此形成了圓外空擋,即圓外有很多潛在的消費者不能得到市場的供給,但是這種圓形市場僅僅是短期的,因為通過自由競爭,每個企業都想擴大自己的市場範圍,因此圓與圓之間的空擋被新的競爭者所占領,圓形市場被擠壓,最後形成了六邊形的市場網路。這種理論與瓦爾特·克裡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論很相似。[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5%A5%A5%E5%8F%A4%E6%96%AF%E7%89%B9%C2%B7%E5%8B%92%E6%96%BD]

【評論主題】10. 中國政府目前正推動「西氣東輸」的相關工程,以資源互補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請問:輸送至東部的天然氣主要是來自於圖(四)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評論內容】西氣東輸是指將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等東部地區的工程。

【評論主題】在Strahler的河川等級系統中,2級河與3級河相會,其結果是:(A) 1級河(B) 2級河(C) 3級河(D) 4級河(E) 5級河

【評論內容】河川等級(Stream Order):即是將河川系統量化的一種方法。1914年Gravelius首先嘗試將河川系統量化。1945年,Horton訂定一套規則,係沒有支流的源流河川為1級河;當兩條1級河相會後為2級河;若2級河和1級河相會,仍為2級河。其規則即是兩相同級數河川相會後,河川級數加1;若兩相會河川級數不同,仍以較高級數的河川級數為其級數。[資料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7692/]

【評論主題】生態足跡的概念,是指每人對環境的衝擊程度,習慣上使用下列哪一種單位作為衡量的指標?(A)土地面積 (B)人口數量(C)能源當量 (D)能量損耗量

【評論內容】

生態足跡概念是以生物生產力土地面積來估算特定人口或經濟體的資源消費與廢棄物的大小,此即意味著生態足跡與環境衝擊成正比,足跡越大衝擊也越大。

2004年台灣生態足跡為每人6.718全球公頃,總生態足跡為42個台灣。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碳吸收地面積達每人2.295全球公頃,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島上充滿樹木,也需14個 以上的台灣才足以完全吸納,代表我們正在耗損著世界各地的資源。

[資料來源:http://www.greeninside.com.tw/?p=554]

【評論主題】65.荷蘭畫家梵谷(1853~1890年)晚年住在法國南部,其名作「麥田」描繪葡萄、蔬菜等農作受『米斯特拉風』吹襲而受損失。何謂『米斯特拉風』?(A)夏天由地中海向北吹的暖風(B)冬天由中央山地向南吹

【評論內容】米特拉斯風:成因為法國北方得高壓使的風往南吹,經過狹長的隆河谷地被加速後形成強風,時速可達90公里以上。【資料來源:輪現法國:單車慢踩, 60天的法國旅遊筆記】

【評論主題】20.日治時期哪一位學者,對於台灣最後一次冰期與高山冰蝕地形的研究,有卓著的貢獻?(A)伊能嘉矩(B)鹿野忠雄(C)富田芳郎(D)鳥居龍藏。

【評論內容】【類題】臺灣的聚落研究由清代簡短的事實記述,進入日治時代後為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研究階段,其間貢獻最大的關鍵人物是: (A)富田芳郎 (B)伊能嘉矩 (C)鳥居龍藏 (D)鹿野忠雄。(99年中區聯盟國中地理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