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3.下列文句中,何者使用謙敬的語氣進行敘述,體現了「謙遜原則」?(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B)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C)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D)

【評論內容】

(一) 從「臣本布衣」、「苟全亂世」、「不求聞達」、「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庶竭駑鈍」等處,可看出運用「謙遜原則」。

而「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知臣謹慎,寄臣以大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等語,可看出刻意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

(二)諸葛亮在文中採用「謙遜原則」,措辭恰如其分。

文中先後不斷提及「先帝」、「陛下」,則「報先帝」、「忠陛下」之赤心溢於言表,

表明自己恪守君臣份際,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恩戴德和忠心效命的真情,深切地表現出對後主的深切期許,語重心長。

同時,他之所以兼採不謙遜之筆,是因出師在即,向君王表明北伐時機已成熟,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

責無旁貸的使命,亦可藉此表在出軍之前,提振士氣。

【評論主題】7. 道光末年,道臺徐宗幹曾說:「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而閩中吏治之壞至台灣而極。」下列哪一句俗諺,可作為徐宗幹此番言論的原因之一?(A)三年官,兩年滿 (B)過番剩一半,過台灣無底看(C)有唐山公,

【評論內容】

「民變頻仍」也充分顯示出長久以來台灣社會一直是處在一種不安定的狀態當中。主要導因於:官吏貪污,導致公權力無法伸張,因此民眾必須自立救助。曾任臺灣道的徐宗幹就曾說「各省吏治之壞,至閩而極,閩中吏治之壞,至臺灣而極」而吏治之壞,則導因於官吏需三年一調與「迴避」的制度。

【評論主題】13.下列文句中,何者使用謙敬的語氣進行敘述,體現了「謙遜原則」?(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B)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C)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D)

【評論內容】

(一) 從「臣本布衣」、「苟全亂世」、「不求聞達」、「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庶竭駑鈍」等處,可看出運用「謙遜原則」。

而「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知臣謹慎,寄臣以大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等語,可看出刻意彰顯自己,不採取「謙遜原則」

(二)諸葛亮在文中採用「謙遜原則」,措辭恰如其分。

文中先後不斷提及「先帝」、「陛下」,則「報先帝」、「忠陛下」之赤心溢於言表,

表明自己恪守君臣份際,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恩戴德和忠心效命的真情,深切地表現出對後主的深切期許,語重心長。

同時,他之所以兼採不謙遜之筆,是因出師在即,向君王表明北伐時機已成熟,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

責無旁貸的使命,亦可藉此表在出軍之前,提振士氣。

【評論主題】12. 圖(三)為某高科技產品製造公司 I~IV 四個不同時期的區位變遷圖。 下列哪個概念最適合解釋這種變遷? (A) 區位租 (B) 工業慣性 (C) 空間移轉(D) 區位擴散 。

【評論內容】

區位擴散:高科技產品的生命週期短,為了要降低成本,在成長期和成熟期的時候,會 空間轉移,尋求低成本的區位,但原來地區仍保有最核心的技術,所以原來地區還是  主要生產區,並沒有放棄原始區位[和區位移轉的最大差別]  區位移轉:即是產業轉移,將生產區位移轉到最具優勢的地區,並放棄原始區位

空間移轉:就是區位移轉 

【評論主題】26.「由秀才封王,拄撐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這副對聯在頌讚哪位歷史人物?(A)吳三桂 (B)史可法 (C)文天祥 (D)鄭成功

【評論內容】

秀才而封王→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他為「延平王」。驅外夷以出境→1622年2月在台灣,荷蘭向鄭成功投降。

【評論主題】9.「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一句中「於」表示「被動」,下列選項中,何者亦屬於「被動」句法?(A)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B)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C)不問可否,不論曲

【評論內容】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ㄌㄧˊ)婦

=足可教潛藏在深谷裡的蛟龍起舞,讓孤舟裡的寡婦流淚。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崇,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

=由於我不好,遭到祖宗的懲罰,又被身邊阿諛奉承的人蒙蔽,得罪了你,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不問才能高低,不管為人是否可靠,凡不是秦國人便要離開,所有外來者都要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