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題組】35 承上題,常因下列何者拉扯造成?(A)蹠肌(Plantaris)肌腱 (B)腓骨短肌(Perones Brevis)肌腱(C)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

【評論內容】另一個常見,則是第五趾骨骨折(Jones Fractures),因腓骨短肌連接至第五趾骨,腓骨短肌出力努力將腳板回正時,產生過大不當外力,進而將第五趾骨扯裂。

【評論主題】【題組】35 承上題,常因下列何者拉扯造成?(A)蹠肌(Plantaris)肌腱 (B)腓骨短肌(Perones Brevis)肌腱(C)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

【評論內容】4.骰骨位移或第五趾骨骨折 當腳踝外翻時,腓骨長肌用力出力,除了造成本身拉傷外,還可能會使骰骨位移旋轉,因腓骨長肌解剖位置剛好繞過骰骨(如下方附圖),所以這樣的不當力學,會使骰骨移位。

【評論主題】30 28 歲呂男,症見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識昏蒙,似清似昧,或時清時昧,時或譫語,舌苔黃膩,脈濡滑而數,最宜用下列何方治療?(A)白虎湯 (B)大承氣湯 (C)溫膽湯 (D)菖蒲鬱金湯

【評論內容】菖蒲鬱金湯(溫病全書) (菖鬱竹,翹梔丹紫通竹燈) (娼鬱卒,翹指擔子通竹燈) ※木通燈心紫金淡竹葉竹瀝丹皮 # 清營透熱 @濕熱釀痰蒙蔽心包引起神昏之證 Σ主伏邪風溫,辛涼發汗後,表邪雖解,暫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則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識時昏時清,夜多譫語,脈數舌絳,四肢厥而脈陷,症情較輕者。

【評論主題】80 有關腸套疊(Intussusception)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常見於 3 個月至 6 歲之兒童,約 80%病例發生於 1 歲內;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 3 倍(B)發生位置 75%是迴

【評論內容】。大部分的腸套疊為迴腸-結腸型約佔80%至90% ,盲腸-結腸型約佔15%,其餘較少見為小腸和小腸型的腸套疊

【評論主題】59 有關股骨頸與股骨幹形成之頸幹角,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正常值在 110 至 140 度之間 (B)依角度改變,診斷髖脫位 (C)大於正常值時為髖外翻 (D)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評論內容】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1 编辑 颈干角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之间形成的角度称为颈干角,又称内倾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男性平均为132°,女性平均为127°。颈干角可以增加下肢的运动范围。 中文名 颈干角 解释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干纵轴角度 又称 内倾角 正常值 110—140° 颈干角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儿童的颈干角大于成年人,儿童平均为151°。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颈干角可以增加下肢的运动范围,并使躯干的力量传达至较宽的基底部。 颈干角的异常会改变髋关节周围的力学关系。当髋外翻时,股骨颈承受压缩力减小,使抗张力骨小梁增加,抗压力骨小梁减少。反之,髋外翻时,可出现相反现象。[1]

【評論主題】28 下列有幾個屬於腎經或肝經的穴位?①陰市 ②陰廉 ③至陰 ④陰交 ⑤陰谷 ⑥陰包 ⑦陰郄(A)3 (B)4 (C)5 (D)6

【評論內容】陰市(胃),陰廉(肝),至陰(膀),陰交( 任),陰谷(腎),陰包(肝),

【評論主題】26 有關暑濕困阻中焦與暑濕瀰漫三焦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兩者皆是暑溫兼濕,濕重熱輕之候 (B)暑濕困阻中焦,治以白虎加蒼朮湯 (C)暑濕瀰漫三焦,治以三石湯 (D)暑濕瀰漫三焦,口渴脘痞為

【評論內容】3三石湯(溫病條辨) (三石寒膏滑,茹金銀杏通) #清熱利濕,宣通三焦※竹茹金汁銀花通草 @暑濕瀰漫三焦 Σ邪在氣分,身熱汗出,面赤耳聾,胸脘痞悶,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嗽帶血。不甚渴飲,舌質紅,苔黃滑,脈滑數

【評論主題】16 依《傷寒論》所述,太陽病誤下,症見腹滿時痛或大實痛,診其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請問其因為何? (A)雖為表裏俱實,但表實為重,恐引邪入裏 (B)表裏俱虛,恐復傷其陽氣

【評論內容】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註〕: 太陰為病,必腹滿而痛,治之之法,當以脈消息之。若其人脈弱,則其中不實,雖不轉氣下趨少腹,然必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胃氣弱,難堪峻攻,其便易動故也,由此推之,可知大便硬者,不論在陰在陽,凡脈弱皆不可輕下也。

【評論主題】15 關於《傷寒論》「除中」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 (B)「除中」是指「胃氣垂絕,而反能食的反常現象」 (C)測試「除

【評論內容】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複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333、傷寒脈遲六七

【評論主題】77 依《醫宗金鑑‧痘疹心法》,麻疹引起衄血,外用以下列何方治療最適宜?(A)髮灰散 (B)兒茶散 (C)白茅根散 (D)燕脂膏

【評論內容】A处方乱发(取少壮无病人者)不拘多少。 制法乱发以肥皂水洗净油垢气,又用温汤洗净肥皂气,焙干。量发多少,用新瓦罐1个,将发填入令满,净瓦片盖口,盐泥封之,又全封瓦罐,晒干,用木炭火围罐1半,煅1炷香,取出候冷,其灰成块,研令极细。 功能主治痘疮衄血,及诸血证。 用法用量每用2钱,童便7分,酒3分,调服立止。轻者只用发灰吹鼻亦止。 摘录《活幼至宝》卷终

【評論主題】65 下列何者提出「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虛」的觀點?(A)錢乙 (B)萬全 (C)徐謙 (D)曾世榮

【評論內容】明代兒科名醫萬全根據錢乙「臟腑虛實辯證」理論,提出小兒「肝常有於余,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腎常虛」的觀點,即所謂小兒五臟「三不足兩有餘」的理論。

【評論主題】71 喉關癰往往是因下列何病證熱毒壅盛,侵犯喉核周圍,熱盛肉腐而成?(A)咽白喉 (B)乳蛾 (C)喉癬 (D)喉瘖

【評論內容】由於邪毒侵犯喉核,發生病變,以致紅腫脹大,狀若蠶蛾,故被稱為乳蛾或喉蛾。乳蛾病名在《內經》等早期醫著中雖無所見,但有類似症候記載,至金元時代之《儒門事親》、《丹溪心法》等始提出此名。 本病多因肺經有熱,風熱之邪乘機侵犯咽喉而傷于肺,熱邪循經上逆,搏于喉核而發;如外邪壅盛傳里,引動脾胃蘊熱,火熱上蒸;結聚咽喉,煎津成痰,阻塞絡脈而為乳蛾。如邪熱久留。症情反覆,灼傷肺胃之陰,陽津虧損,虛火上炎,致喉核腫脹不消,反覆發作。

【評論主題】70 下列何者不是鎖喉風之三凹證部位之一?(A)天突 (B)缺盆 (C)心下 (D)肋間

【評論內容】患兒可因呼吸困難而憋醒,聲音會嘶啞得更厲害,呼吸時鼻翼煽動,吸氣時出現「三凹征」, 即出現鎖骨上窩,胸骨上窩及上腹部

【評論主題】64 下列關於目劄的敘述,何者正確?(A)常因脾虛,肝火旺或肺陰虛,目失潤養而致 (B)相當於西醫之眼輪匝肌抽搐引起的症狀(C)多見於老年人 (D)失治則努肉紅赤,掩及瞳神,須行手術

【評論內容】目札是小兒常見症。多與肝脾兩臟有關,但有虛實不同。如肝經風熱目札為熱盛動風的實證。肝虛血少目札為血虛不能榮養筋肉,濡潤目竅的虛候。肝氣乘脾目札,乃肝強脾弱,疳積傷脾目札,乃脾傷疳積,均屬因虛致實為患。臨床需加辨審。

【評論主題】64 下列關於目劄的敘述,何者正確?(A)常因脾虛,肝火旺或肺陰虛,目失潤養而致 (B)相當於西醫之眼輪匝肌抽搐引起的症狀(C)多見於老年人 (D)失治則努肉紅赤,掩及瞳神,須行手術

【評論內容】From 醫砭。目札是指眼瞼開合失常,時時眨動,不能自主的症狀。多見於小兒。本症在《小兒藥證直訣》稱「目連札」。亦有稱為「小兒目札」者。習慣性或癒病性目札,不屬本篇討論範圍

【評論主題】69 依《幼科雜病心法.淋證門》:「膀胱當熱淋證成,小便不通,淋漓澀痛」,以下列何方治療最適當?(A) 濟生腎氣丸 (B) 十味導赤散 (C) 八正散 (D) 五苓散

【評論內容】十味導赤散出自《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卷十。組成為地骨皮、黃連、黃芩、麥門冬、半夏、茯神、赤芍藥、木通、生地黃、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心膽實熱,口舌生瘡,驚悸煩渴

【評論主題】54 一位 25 歲女子,月經已半年未至,雖經各種檢查,原因仍然不明,察其形體肥胖,胸脅滿悶,嘔惡痰多,神疲倦怠,面色白,苔膩脈滑,最宜處以下列何方?(A)烏貝散 (B)蒼附導痰丸 (C)血府逐瘀湯

【評論內容】蒼朮 香附各60克 陳皮 白茯苓各45克 枳殼 半夏 南星 炙草各30克 用生薑自然汁浸蒸為丸,每服10克,淡薑湯送下。 【功效】 開痰散結,祛濕解鬱。 【主治】 痰濕俱盛,數月而經一行者;亦治濕痰白帶。

【評論主題】20 古法以三品一條槍用於治療螻蛄癤,乃取其何種功效?(A)去風散寒 (B)拔膿 (C)消化硬膜 (D)收斂瘡口

【評論內容】三品一條槍:明礬60克 白砒45克 雄黃7.2克 乳香3.6克 先將砒、礬入小罐內,炭火煅紅,青煙已盡,旋起白煙,片時,待上下紅徹住火,將罐放地上一夜,取出約有砒、礬淨末30克,再加入雄黃、乳香,共研細末,厚糊調稠搓成如線條狀,陰乾,用時插入瘡孔內。 【功效】 祛腐化管。 【主治】 痔瘡、瘻瘡翻花、癭瘤、瘰癧、疔瘡、發背等腐肉不祛或有瘻管者。

【評論主題】13 三神丸適用於下列何因之痔瘡?(A)因飽食久坐而成 (B)屬血熱結滯而成(C)因流血過多 (D)因久瀉久痢而生痔,時時脫肛

【評論內容】三神丸:枳殼(炒,去瓤) 皂角(燒存性) 五倍子各等分。 上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主治】 痔疾

【評論主題】77 下圖所示最可能為下列何病證? (A) 咽白喉(B) 乳蛾(C) 喉癰(D) 喉瘖

【評論內容】喉白喉也称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其次为间接传染,即通过使用染菌的手巾、食具、玩具、书报等。白喉常见于秋冬和春季期间,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2—5岁发病率最高,目前已很少见。

【評論主題】77 下圖所示最可能為下列何病證? (A) 咽白喉(B) 乳蛾(C) 喉癰(D) 喉瘖

【評論內容】由於邪毒侵犯喉核,發生病變,以致紅腫脹大,狀若蠶蛾,故被稱為乳蛾或喉蛾。乳蛾病名在《內經》等早期醫著中雖無所見,但有類似症候記載,至金元時代之《儒門事親》、《丹溪心法》等始提出此名。 本病多因肺經有熱,風熱之邪乘機侵犯咽喉而傷于肺,熱邪循經上逆,搏于喉核而發;如外邪壅盛傳里,引動脾胃蘊熱,火熱上蒸;結聚咽喉,煎津成痰,阻塞絡脈而為乳蛾。如邪熱久留。症情反覆,灼傷肺胃之陰,陽津虧損,虛火上炎,致喉核腫脹不消,反覆發作。 針灸治療本病證有效,早期醫籍因無乳蛾病名,故多歸入「喉痹」、「咽中痛」的治療中,如《針灸甲乙經‧卷十二》:「咽中痛,不可內食,湧泉主之」。至明代,有較明確記載。

【評論主題】35 某患者聽覺正常但不能聽懂他人評議的意義,雖有說話能力,但辭彙、語法錯誤紊亂,常答非所問。可考慮以頭皮針治療下列何區?(A)語言一區 (B)語言二區 (C)語言三區 (D)運動區

【評論內容】言語二區 (圖例) 【定位】位於頂葉的角回部。以頂結節後下方2厘米處為起點,向後引平行于前後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為該區。 【主治】命名性失語。

【評論主題】43 關於陰谷穴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在膝內側半腱肌與半膜肌腱間之凹陷處 係腎經的合穴,有滋腎清熱的作用 本穴與陰陵泉二穴中隔一條筋 可治股內廉痛,膝痛不得屈伸,小便難等(A)僅②④ (B)僅①②③

【評論內容】關於陰谷穴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①在膝 內側半腱肌與半膜肌腱間之凹陷處②係腎經的合穴,有. 滋腎清熱的作用③本穴與陰陵泉二穴中隔一條筋④可治股內廉痛,膝痛不得屈伸, 小便難

【評論主題】35 某患者聽覺正常但不能聽懂他人評議的意義,雖有說話能力,但辭彙、語法錯誤紊亂,常答非所問。可考慮以頭皮針治療下列何區?(A)語言一區 (B)語言二區 (C)語言三區 (D)運動區

【評論內容】言語三區--耳尖直上0.5寸向後1.33寸 主治:感覺性失語 刺灸:此區前端刺入,延皮向後刺1.33寸,行快速捻針 註解:1此穴區近三焦角孫穴(耳尖處),且近暈聽區(耳尖上0.5寸前後0.67寸)

【評論主題】14 有關各經絡的郄穴,下列何者正確?(A)手陽明大腸經-偏歷 (B)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俞(C)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D)足少陰腎經-照海

【評論內容】手太陰肺經孔最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 手少陰心經陰郄 足太陰脾經地機 足厥陰肝經中都 足少陰腎經水泉 手陽明大腸經溫溜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手太陽小腸經養老 足陽明胃經梁丘 足少陽膽經外丘 足太陽膀胱經金門 陰維脈築賓(足少陰) 陰蹻脈交信(足少陰) 陽維脈陽交(足少陽) 陽蹻脈附陽(足太陽

【評論主題】29 下列有關關節炎之敘述,何者錯誤?(A)《素問.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B)《醫學心悟》:「治行痹者⋯⋯,大抵參以補血之劑,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C)《金匱要略》中的歷節

【評論內容】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於小便,上為清涕

【評論主題】28 下列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之敘述,何者錯誤?(A)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廣義的「痹證」(B)《說文解字》:「痹,濕病也」(C)中醫病因以外邪侵襲(風、寒、濕、熱)及稟賦素質為主(肝、腎、脾虧虛)(D

【評論內容】白虎風為病證名[1]。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痛甚有如虎嚙。見《肘后備急方》卷三。《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夫白虎風病者,是風寒暑濕之毒,因虛所起,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脈結滯,血氣不行,畜于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疾晝靜而夜發,即徹骨髓酸疼,其痛如虎之嚙,故名曰白虎風病也。

【評論主題】24 一躁鬱症病人,心神不寧,精神恍惚,悲傷欲哭,數欠伸,心煩不得臥,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最宜選用何方治療?(A)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B)甘麥大棗湯 (C)歸脾湯 (D)天王補心丹

【評論內容】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評論主題】24 依《金匱要略》,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己椒藶黃丸 (B)大建中湯 (C)附子粳米湯 (D)大半夏湯

【評論內容】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宜用後湯(大建中湯)。

【評論主題】35 風溫病變過程中,痰熱內閉心包,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紫雪丹,下列相關敘述何項正確?(A)清宮湯有清心熱,豁痰開竅之效 (B)安宮牛黃丸長於開竅醒神(C)至寶丹長於清心豁痰 (D)紫雪丹

【評論內容】B竅閉神昏,以開竅為主,清熱解毒次 1至寶丹(局方) (至寶朱安雄戴金銀射犀牛龍虎) (製寶硃安雄玳金銀麝犀牛龍琥) 硃砂安息香玳瑁金銀箔牛黃龍腦琥珀 #化濁開竅為主,清熱解毒為次 @痰熱內閉心包 C氣血兩燔,清熱鎮痙,開竅安神為次 1紫雪丹(蘇恭方錄自外台秘要) (一金二硝三香三獸五石+玄升草) ※一金:金鉑/二硝:朴硝,硝石/三香:沉香,木香,丁香/三獸:犀角,羚角,麝香/五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硃砂/升麻,玄參,甘草♡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 #清熱開竅為主,鎮痙安神為次 @高熱神昏,神昏譫語小兒熱盛痙厥

【評論主題】20 下列關於委陽穴的敘述,何者錯誤?(A)屬足太陽經 (B)委中外方約二寸 (C)浮郄下二寸 (D)三焦下合穴

【評論內容】【浮郤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膕橫紋外側端,委陽穴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評論主題】45 有關經外奇穴與新穴中,下列何穴主治小兒疳積?(A)中魁 (B)內踝尖 (C)八風 (D)四縫

【評論內容】四縫穴:2~5指掌側,指近側指間關節 主治:小兒疳積,厭食,腹瀉 刺灸:點刺0.1~0.2寸。擠出少量黃色透明黏液或出血。局部脹痛,不宜灸 配伍:(1)百日咳加內關(包)合谷(大)(2)小兒消化不良加足三里(胃)(3)疳積屬脾胃虛弱者加中脘(任)章門(肝)脾俞(膀)胃俞(膀)足三里(胃)公孫(脾)1 註解:1脾俞章門為脾俞募穴;中脘胃俞為胃經俞募穴;足三里胃合穴;公孫脾絡穴且通衝脈均可治脾胃病

【評論主題】45 有關經外奇穴與新穴中,下列何穴主治小兒疳積?(A)中魁 (B)內踝尖 (C)八風 (D)四縫

【評論內容】八風穴:足背1~5趾間赤白肉際 主治:足部疼痛,麻木,紅腫,牙痛,胃痛,頭痛,月經不調 刺灸:(1)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背部(2)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註解:1此穴有三穴接近行間(肝),內庭(胃),俠溪(膽)

【評論主題】45 有關經外奇穴與新穴中,下列何穴主治小兒疳積?(A)中魁 (B)內踝尖 (C)八風 (D)四縫

【評論內容】9中魁-中指背側近端指節中點 刺灸:灸法 主治:噎隔,反胃,牙痛,吃蘿蔔1, 註解1用其陰面放血使用較多

【評論主題】21 下列何者為三才穴之一?(A)天樞 (B)璇璣 (C)太衝 (D)膻中

【評論內容】三才穴指百會、璇璣、涌泉三穴。見《標幽賦》:“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1]

【評論主題】61 依《傷寒論》,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者,處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B) 梔子蘗皮湯 (C) 茵陳蒿湯 (D)

【評論內容】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評論主題】3 下列有關馬王堆醫學帛書之敘述,何者錯誤?(A)經初步考證,其年代早於《黃帝內經》 (B)包括了《足臂十一脈灸經》(C)包括了《陰陽十一脈灸經》 (D)出土於漢墓

【評論內容】《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中,与针灸经络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

【評論主題】37 下列何者並非公孫穴的主治?(A) 寒虐不食、癇氣 (B) 脾虛水腫 (C) 腹脹如鼓、膽虛 (D) 脅下逆搶心

【評論內容】【功效】 扶脾胃,理氣機,調血海,和衝脈。 古典:久瘧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善嘔,痰壅胸膈,腸鳴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鼓脹,霍亂,心痛,脾冷胃痛,脅脹,脅痛,食不化,腸風下血,足心熱或痛,癇疾。 現代:頭暈,胸痛,心悸,下腹部痙攣,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腸炎,痛經,胎盤滯留,足趾麻痛。

【評論主題】39 王先生到大陸廣州旅遊,旅程途中不小心感冒,就診時身體發熱,體表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則覺灼手,而且胃悶悶的,不想吃東西,還噁心想吐,肚子脹脹的,大便拉稀,小便混濁,舌苔白膩,脈濡緩,綜合其臨

【評論內容】2藿朴夏苓湯(感證輯要) (藿朴夏苓 杏薏蔻豉豬瀉) (藿朴夏苓 新一扣吃豬血) #芳香健胃,解表化濕 @濕溫證,邪在氣分濕偏重 Σ發熱惡寒,胸膈痞悶,口膩不渴,肢體倦怠,小便短赤,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浮緩者

【評論主題】39 王先生到大陸廣州旅遊,旅程途中不小心感冒,就診時身體發熱,體表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則覺灼手,而且胃悶悶的,不想吃東西,還噁心想吐,肚子脹脹的,大便拉稀,小便混濁,舌苔白膩,脈濡緩,綜合其臨

【評論內容】3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佩荷大陳藿厚半)※大腹皮荷葉 (配合大臣獲后伴) #燥湿化浊,理氣運脾 @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評論主題】12 依《傷寒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治以下列何方?(A) 黃連阿膠湯 (B) 四逆湯 (C) 豬苓湯 (D) 白通湯

【評論內容】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評論主題】17 下列有關「骨度分寸法」之敘述,何者錯誤?(A) 前髮際至後髮際 12 寸 (B) 肘橫紋至腕橫紋 10 寸 (C) 兩乳之間 8 寸 (D) 臍中至橫骨 5 寸

【評論內容】腋紋頭至肘橫紋──9寸。 前臂,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橫紋──12寸

【評論主題】41 《溫病條辨》桃仁承氣湯的組成,除了桃仁、大黃、芒硝外,還含有下列那些藥物?①當歸②桂枝③芍藥④丹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評論內容】□桃仁承氣湯(瘟疫論) (丹當大芒藥桃)※丹皮 (擔當大忙要逃) #破散下焦瘀血續結 @溫病熱瘀互結,續於下焦

【評論主題】18 依《金匱要略》,下列有關陰陽毒之敘述,何者錯誤?(A)以陰寒極,陽熱極,分陰陽毒(B)邪從口鼻入咽喉,二症皆具有咽喉痛(C)二者病因相同,病變在血脈(D)陽毒,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升麻鱉甲湯去

【評論內容】陽毒之為病,面赤班班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評論主題】40 有關俠白穴,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主治心痛、短氣、嘔逆 (B)正坐,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C)肘上七寸,動脈中 (D)正坐,兩手下垂,與乳相平處是穴

【評論內容】天府,天氣通於肺(《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穴屬手太陰肺經,在上臂部,故名。《黃帝內經明堂》楊上善註:「肺為上蓋,為府藏之天,肺氣歸于此穴。」 【位置】 臂內側面,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當腋前紋頭與肘橫紋尺側端連線上1/3折點的外方。 《靈樞‧寒熱病》:「腋下動脈」; 《針灸甲乙經》:「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中」; 《外台秘要》:「以鼻嗅臂,點其鼻尖所著處」; 《針方六集》:「垂手與乳相平」。

【評論主題】40 有關俠白穴,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主治心痛、短氣、嘔逆 (B)正坐,以手伸直,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C)肘上七寸,動脈中 (D)正坐,兩手下垂,與乳相平處是穴

【評論內容】俠,通挾;白,白肉。穴當膕內白肉(肱二頭肌肌腹)之旁,故名。 【位置】 臂內側面,肘橫紋上5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當腋前紋頭下4寸,天府下1寸。 《針灸甲乙經》:「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 《壽世保元》:「先于乳頭上塗墨,令兩手直伸夾之,染墨處是穴。」

【評論主題】28 關於氣穴穴位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因腎主納氣,腎氣藏氣要穴(B)可治小腹逆氣攻衝等(C)氣海旁五分,去腹中行各五分(D)《針灸甲乙經》:月水不通,奔豚上下引腰脊痛,氣穴主之

【評論內容】衝脈、足少陰之會。 【釋名】 穴在關元之旁,為元氣所發之處,故名。可治「婦人子宮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瀝,月事不調」(見《循經考穴編》),故別名「胞門、子戶」(見《針灸甲乙經》)。 【位置】 下腹部臍下三寸(關元)旁開五分處。 《針灸甲乙經》:「在四滿下一寸」; 《循經考穴編》:「與關元平」。

【評論主題】20 有關各經絡的郄穴,下列何者正確?(A)手太陰肺經-列缺 (B)手少陰心經-陰郄(C)手厥陰心包經-間使 (D)足厥陰肝經-膝關

【評論內容】手太陰肺經孔最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 手少陰心經陰郄 足太陰脾經地機 足厥陰肝經中都 足少陰腎經水泉 手陽明大腸經溫溜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手太陽小腸經養老 足陽明胃經梁丘 足少陽膽經外丘 足太陽膀胱經金門 陰維脈築賓(足少陰) 陰蹻脈交信(足少陰) 陽維脈陽交(足少陽) 陽蹻脈附陽(足太陽)

【評論主題】7 關於宋.王惟一考訂十四經穴之成就,下列何者錯誤?(A)編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B)將銅人腧穴圖經雕立石碑(C)將人體 354 孔穴編入十四經系統 (D)著作《十四經發揮》

【評論內容】《十四經發揮》 元‧滑壽撰於至正元年(1341年),是部專論經脈的書。該書問世不久,原本即失,其內容由薛鎧、薛已收入《薛氏醫案》才得以保存下來。

【評論主題】21 關於手少陽三焦經,下列敘述共有幾項正確?①主治胸、心、肺、咽喉等病證 ②主治側頭部、眼、耳病以及本經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證 ③其中 12 穴分布於肩、頸、側頭部 ④其中 11 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

【評論內容】關沖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穴、四瀆穴、天井穴、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角孫穴、絲竹空穴、和髎穴、耳門穴

【評論主題】59 下列有關脾經穴位之敘述,何者正確?(A)箕門,血海上三寸(B)衝門,從大橫穴往下直量五寸,適當大腿縫中約紋之端,以手切之,動脈應手者是穴(C)府舍,在腹結穴下四寸三分(D)腹結,大橫下七分

【評論內容】衝門,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曲骨)3.5寸,髂外動脈搏動處外側,當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之間的連線的外1/3折點處。

【評論主題】61 下列有關經外奇穴與新穴,穴位所在何者正確?(A)喘息,第七頸椎旁開兩寸(B)百勞,大椎之上二寸處、點記,左右各開一寸處是穴,或大椎之兩旁一寸三分處是穴(C)定喘,大椎穴(督脈)左右旁開 1.5

【評論內容】頸百勞:喘息(C7旁開一寸)直上2寸 主治:肺系疾病如哮喘1,落枕2,頸椎病,肺結核 刺灸: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灸 配穴:(1)配大椎(督)大杼(膀)後溪(小)治頸椎病痛(2)配肘尖(奇),曲池透臂臑(大)治淋巴結核 註解:1用於氣管,三伏貼(本)、三九貼(標)用之,可加肺俞加強。定喘、喘息最常用。灸定喘喘息可治支氣管過敏2落枕不太有效3大椎又稱百勞4

【評論主題】27 耳針療法中,右圖中何穴區主治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感冒?(A)甲(B)乙(C)丙(D)丁

【評論內容】甲:耳神門;乙:下焦;丙:呼吸道;丁: 內分泌

【評論主題】47 下列有關眩暈的敘述,何者錯誤?(A)痰火上擾,為眩暈發病之本(B)治療眩暈,以滋腎養肝,養氣補血為主(C)張景岳強調因虛致眩,認為〝無虛不能作眩〞(D)一見眩暈,不可便投與天麻、菊花之類,須審其

【評論內容】頭暈一症,屬虛者多,屬實者少。如風火上擾頭暈,雖為實證,往往伴有陰傷,可於清熱熄風之中兼以養陰,不可概用苦寒清瀉。痰濁中阻頭暈屬於實證,眩暈程度較重,伴有惡心嘔吐,易與其他各證鑒別。 此外,頭部外傷,傷及腦髓,雖經診治,往往遺留頭暈之後遺症,臨床可在上述辨證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至於乘坐舟車時頭暈嘔吐者,稱為"暈車"、"暈船",不治可癒或服止暈藥則止

【評論主題】33 濕溫病,若辨證為濕困中焦證,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B)菖蒲鬱金湯(《溫病全書》)(C)藿朴夏苓湯(《醫原》) (D)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評論內容】3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佩荷大陳藿厚半)※大腹皮荷葉 (配合大臣獲后伴) #燥湿化浊,理氣運脾 @湿浊偏盛,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評論主題】16 45 歲婦女患者,平素怕冷,夏天亦須穿長袖上衣。來診主訴二天前在戶外工作,因熱脫去外衣,回家後畏風怕冷加劇,並有頭痛、汗出、四肢拘急、行動不太靈活,口不乾苦,二便尚平。診之舌淡,苔薄白。治以下列

【評論內容】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鞕(1),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評論主題】12 依《傷寒論》,關於「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欲作固瘕的特徵是大便初硬後溏(B)患者平素胃陽不足,於此因復感寒邪,故欲作固瘕

【評論內容】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評論主題】57 根據《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凡治諸癥證,宜先審下列何者?(A)新病或久病 (B)內傷或外感 (C)在血或在氣 (D)身形之壯弱

【評論內容】形虛病盛先扶正, 形證俱實去病急, 大積大聚衰其半, 須知養正積自除. 【註】凡治諸癥積, 宜先審身形之壯弱, 病勢之緩急而治之. 如人虛 , 則氣血衰弱, 不任攻伐, 病勢雖盛, 當先扶正氣, 而後治其病; 若形證俱實, 宜先攻其病也. 經云: 大積大聚衰其半而止, 蓋恐過於攻伐, 傷其氣血也. 羅天益曰: 養正積自除, 可謂得經旨者矣.

【評論主題】21 某患者症見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伴見脅腹脹滿、多煩善怒,其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八正散 (B)沉香散 (C)春澤湯 (D)知柏地黃丸

【評論內容】春澤湯(世醫得效方)(五苓散+四君或人)#助氣生津@體虛無大病而口渴或大病癒後口渴

【評論主題】9 有關足三陰是動病所生病的敘述,下列共有幾項正確?①足少陰,黃疸 ②足太陰,食不下 ③足太陰,舌本強 ④足厥陰,足外反熱(A) 1 (B) 2 (C) 3 (D) 4

【評論內容】腎經:《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面不欲食,面如漆柴 (1) ,咳唾則有血,喝喝 (2) 面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3) 。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 (4) ,脊、骨內後廉痛,痿、厥 (5) ,嗜臥,足上熱而痛。

【評論主題】21 某患者症見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伴見脅腹脹滿、多煩善怒,其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治以下列何方最適宜?(A)八正散 (B)沉香散 (C)春澤湯 (D)知柏地黃丸

【評論內容】沉香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沉香 芍香當陳韋王草滑葵)(陳香 燒香當成為王朝花魁)※沉香陳皮石韋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氣疏導@氣機鬱結,膀胱氣化不利之氣淋Σ因五內鬱結,氣不得舒,陰滯於陽,而致壅閉,小腹脹滿,小便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

【評論主題】34 溫病療法中,常用下列方劑以清熱解毒,透絡開竅,何者兼有瀉熱通便之功?(A)安宮牛黃丸 (B)至寶丹 (C)紫雪丹 (D)蘇合香丸

【評論內容】至寶丹(局方) (至寶朱安雄戴金銀射犀牛龍虎) (製寶硃安雄玳金銀麝犀牛龍琥) 硃砂安息香玳瑁金銀箔牛黃龍腦琥珀 #化濁開竅為主,清熱解毒為次 @痰熱內閉心包 C氣血兩燔,清熱鎮痙,開竅安神為次

【評論主題】8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引起「真武湯證」的證候,下列何者正確? 發熱 心下悸 頭眩煩躁(A)僅①②③ (B)僅①②④ (C)僅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評論內容】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評論主題】40 下列關於「伏暑」之敘述何者錯誤?(A)常發於霜降或立冬前後 (B)多具暑濕性質,以發於氣分者為多(C)在陽虛陰盛之體則常發於營分 (D)發於氣分者,病勢較輕,發於血分者,病勢較重

【評論內容】伏暑是發於秋冬季節而臨床證候卻有暑邪致病特點的急性熱病。屬於伏氣溫病之一。其含義、臨床特徵、初起證候特點、病因病機、診斷要點,以及辨證論治中衛氣同病、衛營同病、郁阻少陽、暑濕挾滯阻結腸道、熱結陰傷、熱閉心包血絡瘀滯等證治內容是本章學習的重點。特別應注意本病的病因是暑,包括暑熱病邪和暑濕病邪兩類。

【評論主題】34 溫病療法中,常用下列方劑以清熱解毒,透絡開竅,何者兼有瀉熱通便之功?(A)安宮牛黃丸 (B)至寶丹 (C)紫雪丹 (D)蘇合香丸

【評論內容】1紫雪丹(蘇恭方錄自外台秘要) (一金二硝三香三獸五石+玄升草) ※一金:金鉑/二硝:朴硝,硝石/三香:沉香,木香,丁香/三獸:犀角,羚角,麝香/五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硃砂/升麻,玄參,甘草♡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 #清熱開竅為主,鎮痙安神為次 @高熱神昏,神昏譫語小兒熱盛痙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