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7. 「消滅漢文,是統治者實施愚民與方便同化的工具,此時期漢文的傳授與研習,遂成民間責任,加上學校不獎勵漢文科,又因教法與環境受限,所以民間普設的書房,無法成為日常生活上必須的漢文講習所。有鑑於此,台灣知識界的先覺者,便創漢文刊物來彌補此缺憾,它的出現正代表這意義。」關於上述言論的歷史情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上述言論應該是出現於清領後期的開港通商
(B) 作者認為禁學漢文將切斷台民對中國的認同
(C) 作者主要批評當時執政者所實施的奴化待遇
(D) 他主張臺灣民眾應要學習日語才能獲得新知
(E) 上述言論正可作為《台灣民報》的出現背景

參考答案

答案:B,E
難度:困難0.230769
統計:A(5),B(36),C(24),D(8),E(40)

用户評論

【用戶】Ivellios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對於總督府欲廢除漢文的陰謀,台灣人知之甚詳。尤其是1922年「台灣教育令」(敕令第20號)發佈,公告公學校漢文課改為每週兩小時的選修課,而且各地方得以視實際需要自行廢除漢文課。此令一出,台灣群情嘩然,一方面投書報社訴諸輿論,要求恢復漢文課;一方面讓子弟於夜間重返書房接受漢文教育,使得逐年減少的書房數,又再往上攀升,頗有迴光返照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