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貞觀政要‧君道》)上文「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的言論,與下列何者傳達的道理最接近?
(A)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B)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C)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D)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833333
統計:A(0),B(1),C(0),D(5),E(0)

用户評論

【用戶】0101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翻譯: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大臣們說:「當國君的原則,必須以百姓的利益為先,如果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滿足國君自身的慾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來充飢,肚子雖填飽,人卻死了。如果要使天下安定,國君必須先修養自己的品德。從來沒有身正而影斜、自身品德修養好了而民間卻亂起來的道理。我常想,傷害自身的並不是外物,而是個人的嗜好和慾望太多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