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5 一位母親口頭上以責備的口吻問兒子,為何對母親不表示親熱或接近;當兒子接收這訊息而對母親表示親熱行為時,母親反而對兒子的親熱行為表示厭惡。這樣的情況,可用下列何者解釋?
(A)移情作用(transference)
(B)雙重束縛(double bind)
(C)最早記憶(earliest memory)
(D)從眾反應(popularity response)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0625
統計:A(0),B(29),C(1),D(0),E(0)

用户評論

【用戶】Sunny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在家族治療理論中,Bateson曾提出有精神分裂病者(目前稱為思覺失調症)的家庭,經常出現雙重束縛(double-bind)的溝通方模式,而所謂的雙重束縛指的是關係中接收訊息者,在同一時間裡接收到發訊者兩個相互矛盾的訊息,舉例來說,一個爸爸慎重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相信大人的話」(但你注意到了嗎?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大人);或是一個媽媽告訴孩子:「我真的需要你,但我希望你能獨立」(所以孩子到底要獨立還是聯結?)。在這樣的訊息下,接收訊息者(在家庭中經常是孩子)經常感到混淆,因為不論他做那一種選擇,都不可能「正確」,而經常處在這樣的訊息中的個體,就會變得困惑、懷疑所有的訊息,最後可能就會懷疑自己或周遭他人,甚或出現恐慌和憤怒情緒。

【用戶】謝謝阿~ 來不及關掉之前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在家族治療理論中,Bateson曾提出有精神分裂病者(目前稱為思覺失調症)的家庭,經常出現雙重束縛(double-bind)的溝通方模式,而所謂的雙重束縛指的是關係中接收訊息者,在同一時間裡接收到發訊者兩個相互矛盾的訊息,舉例來說,一個爸爸慎重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相信大人的話」(但你注意到了嗎?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大人);或是一個媽媽告訴孩子:「我真的需要你,但我希望你能獨立」(所以孩子到底要獨立還是聯結?)。在這樣的訊息下,接收訊息者(在家庭中經常是孩子)經常感到混淆,因為不論他做那一種選擇,都不可能「正確」,而經常處在這樣的訊息中的個體,就會變得困惑、懷疑所有的訊息,最後可能就會懷疑自己或周遭他人,甚或出現恐慌和憤怒情緒。

【用戶】謝謝阿摩~ 來不及關掉之前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在家族治療理論中,Bateson曾提出有精神分裂病者(目前稱為思覺失調症)的家庭,經常出現雙重束縛(double-bind)的溝通方模式,而所謂的雙重束縛指的是關係中接收訊息者,在同一時間裡接收到發訊者兩個相互矛盾的訊息,舉例來說,一個爸爸慎重的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相信大人的話」(但你注意到了嗎?這個爸爸就是一個大人);或是一個媽媽告訴孩子:「我真的需要你,但我希望你能獨立」(所以孩子到底要獨立還是聯結?)。在這樣的訊息下,接收訊息者(在家庭中經常是孩子)經常感到混淆,因為不論他做那一種選擇,都不可能「正確」,而經常處在這樣的訊息中的個體,就會變得困惑、懷疑所有的訊息,最後可能就會懷疑自己或周遭他人,甚或出現恐慌和憤怒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