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36–38 題 【甲】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赤壁賦〉) 【乙】黃州三年,蘇軾從大自然中獲得了更深的體悟。大江滔滔東流,明月缺而復圓,天地間一切現象看似不斷變化,但如以永恆的觀點來看萬物萬化,則江水何嘗流去,明月也無所謂消長。倘若江水、明月無盡,草木之春榮秋落無盡,則我們的生命亦豈有盡時?人,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若人生不被強行分割成過去、現在、將來等片段,造成狹義的時間觀念,就不會被拘限在特定的時間框框裡。《莊子‧大宗師》的一段話,正可做「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的註解。莊子說:把船藏在山壑裡,把山藏在大水裡,自以為藏得很牢固,但如果半夜來個大力士,將天下背起來跑掉,愚昧的人還不曾知道哩!物按大小做適當的儲藏,仍不免失落,要是能「藏天下於天下」,就根本無從發生「失落」這回事了。( 改寫自李一冰《蘇東坡新傳》)閽者:守門人。
【題組】36.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甲文是乙文的創作基礎,甲文所顯現的儒、道衝突為乙文闡發的重點
(B) 甲文的蘇子是蘇軾的化身,乙文中的蘇軾融合了史實與李一冰的闡釋
(C) 甲文用蘇子與客對話來敘寫,乙文則用蘇軾閱讀《莊子》來開展故事
(D) 甲文強調蘇子深陷人生無常的傷悲,乙文則凸顯蘇軾超越生死的智慧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45283
統計:A(43),B(120),C(65),D(37),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