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本文之意旨最接近下列那一個選項?
(A)為學作文務必謹慎,小心筆誤
(B)燕國大治,是由於郢人勸諫的功勞
(C)學者不明就裡,多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D)豐富的聯想力,能夠讓錯誤轉化成前進的動力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66968
統計:A(18),B(38),C(339),D(47),E(0)

用户評論

【用戶】cheer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楚國郢都,有個人寫信給燕國的宰相,由於光線不夠亮,於是令下人舉高燭火。楚人:「舉燭。」僕人:「是。」因此不覺在信裡,多寫了舉燭兩個字。僕人:「我的主人令我送這封信來。」燕太宰:「好。」燕太宰:「舉燭?這是什麼意思?大概崇尚光明的意思,也就是選拔賢人,好好任用。」燕太宰:「請大王選拔賢人,好好用賢人,國家一定富強。」燕王:「就照你的話做吧。」燕國果真大大舉用賢人,國家果然治理得很好。僕人:「燕太宰聽了您「舉燭」的忠告,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楚人:「舉燭?我什麼時候寫過這句話。」韓非子:「學者對於古籍往往穿鑿附會,加以誇大,但是往往只是託意的成分多,不一定就是古籍的本意啊。」

【用戶】Wendy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D為何不可?感覺也通。

【用戶】偽課員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http://tw.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6%88%90%E8%AA%9E%E5%85%B8%E6%95%85/%E9%83%A2%E6%9B%B8%E7%87%95%E8%AA%AA郢人誤書,燕相誤解。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寫信的意思。這真是一個穿鑿附會的典型例子。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郢書燕說”這句成語,比喻穿鑿附會,曲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