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最佳發展區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理論是以下哪一位學者所提供的觀點?
(A)布魯納(Bruner)
(B)維高斯基(Vygostky)
(C)布魯姆(Bloom)
(D)史肯納(B.F.Skiner)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77163
統計:A(14),B(1626),C(7),D(3),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遺傳學+環境+文化的發展

用户評論

【用戶】王大毛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從Vygotsky的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看,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二個方向:一是教學的最佳效果,發生在「近端發展區」,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要配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卻不強調依學生潛能發展的教學設計。因此,他主張將學生置於「接近全知而又不能知」的近端發展區域中,在教師協助下,學習新的知識,啟發新的思考,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助一臂之力」的情況下,其潛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因此教學最理想的效果,是在近端發展區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其二是適時輔導學生的重要性:雖然在「近端發展區」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教師能否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如果將學生置於「近端發展區」,讓他獨自學習,如果他在學習歷程中,面臨困難,卻無法獲得有效的協助時,可能反而使學生受到挫折,而退縮不前。因此,適時地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導,才能使學生的潛能獲得最佳的表現。節錄自http://hannahece.blogspot.tw/2007/08/vygotsky.html

【用戶】王大毛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從Vygotsky的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看,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二個方向:一是教學的最佳效果,發生在「近端發展區」,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要配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卻不強調依學生潛能發展的教學設計。因此,他主張將學生置於「接近全知而又不能知」的近端發展區域中,在教師協助下,學習新的知識,啟發新的思考,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助一臂之力」的情況下,其潛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因此教學最理想的效果,是在近端發展區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其二是適時輔導學生的重要性:雖然在「近端發展區」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教師能否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如果將學生置於「近端發展區」,讓他獨自學習,如果他在學習歷程中,面臨困難,卻無法獲得有效的協助時,可能反而使學生受到挫折,而退縮不前。因此,適時地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導,才能使學生的潛能獲得最佳的表現。節錄自http://hannahece.blogspot.tw/2007/08/vygotsky.html

【用戶】王大毛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從Vygotsky的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看,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有二個方向:一是教學的最佳效果,發生在「近端發展區」,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學要配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卻不強調依學生潛能發展的教學設計。因此,他主張將學生置於「接近全知而又不能知」的近端發展區域中,在教師協助下,學習新的知識,啟發新的思考,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助一臂之力」的情況下,其潛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因此教學最理想的效果,是在近端發展區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其二是適時輔導學生的重要性:雖然在「近端發展區」能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但是教師能否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如果將學生置於「近端發展區」,讓他獨自學習,如果他在學習歷程中,面臨困難,卻無法獲得有效的協助時,可能反而使學生受到挫折,而退縮不前。因此,適時地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導,才能使學生的潛能獲得最佳的表現。節錄自http://hannahece.blogspot.tw/2007/08/vygots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