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下列何者最接近孟子教導高子的為學態度:
(A)學貴虛心,不恥下問方能通曉
(B)學貴通達,學養兼備方能貫通
(C)學貴漸進,由淺入深方能完善
(D)學貴有恆,努力不懈方能有成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簡單0.78852
統計:A(131),B(327),C(102),D(2088),E(0)

用户評論

【用戶】王元

【年級】小二上

【評論內容】孟子對高子說:「山間小路,只能容下步之處,要是人常走那裡,就會變成一條大路。但是稍隔幾天不走,就會有茅草依舊蔽塞了。現在你的心已被茅草蔽塞住了!」

【用戶】林翔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原文的意思是說 山徑要常常走 這樣路徑才會清晰 路也才會變得更大條 相反的 如果山徑不常有人走動 那麼路跡自然也就變的不明顯了你可以把讀書想像成走山徑 常常讀(常常有人在走動) 方能有成

【用戶】貼貼樂 ( ̄︶ ̄)↗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國學詞語總彙32 《孟子.盡心》:「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下列選項合乎本文意旨 的是: (A)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B)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C)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用戶】劉秀芬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還是不太懂,有人可以引申一下嗎??謝謝

【用戶】林翔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原文的意思是說 山徑要常常走 這樣路徑才會清晰 路也才會變得更大條 相反的 如果山徑不常有人走動 那麼路跡自然也就變的不明顯了你可以把讀書想像成走山徑 常常讀(常常有人在走動) 方能有成

【用戶】牛寶兒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孟子有一次對高子說:「山嶺上的小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