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0.關於臺灣原住民描述,下列何者正確?
(A)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為1953年日本學者黑澤龍朝所採集到「老人飲酒歌」於柏林舉行的國際民族音樂會議上發表而震驚世界
(B)撒奇萊雅和噶瑪蘭族為聯合反抗日軍,造成加禮宛事件,使兩族人幾乎滅絕,倖存族人藏身於阿美族受到保護
(C)早期臺灣許多部落都曾使用鼻笛,目前只剩排灣、魯凱族保有此技法
(D)魯凱族、雅美族、鄒族皆有異音唱法。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39952
統計:A(34),B(40),C(223),D(44),E(0)

用户評論

【用戶】Julie Chiu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A)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1943年,在里壠山(今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崁頂部落)發現並記錄了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原曲。1952年,他將這個錄音資料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民俗音樂委員會(IFMC),受到當時著名的國際音樂學者重視。

【用戶】Crystal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1878年,清帝國對台灣開山撫番,在台灣東部遭遇撒奇萊雅族強烈抵抗,為剿滅撒奇萊雅族,清軍火攻部落,稱為「加禮宛事件」(達固湖灣事件)。激戰後,撒奇萊雅族大頭目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慘遭清軍凌遲處死以殺雞儆猴。倖存的族人為了躲避追殺,隱藏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的生活中

【用戶】Crystal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噶瑪蘭族人的被迫遷徙早期主要因為受到漢人武裝屯墾及「流番」遷徙的進逼,晚期受制於社會的弱勢被漢人運用契約使所得無法溫飽,或喪失土地;雖然一再遷徙,但自清朝開山撫番政策的施行,加上晚清北路(約今日之蘇花公路)的修築,經濟文化的衝突加上在臺漢人違反清朝保護番民的禁入番界令屢屢侵吞番地,終於在光緒四年(1878年)爆發了由「少壯番」引導的加禮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