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8.「道德的相對主義」是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特徵之一,下列何者並非其涵義?
(A)對事物的抽象思考能力提升;
(B)以是非二分法判斷事物;
(C)假設性思考的出現;
(D)對事物作多面向考慮,不受限於單一標準。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76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pin.jyun7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二、青少年道德發展的特徵 p.168~169 評1-3(一) 從道德現實主義到道德相對主義:兒童期的道德判斷與行為,希冀得到讚賞與獎勵。到了青少年,開始不再以行為結果好壞來作為是非對錯的唯一思考標準,而是也能站在他人立場,重視行為結果的互惠公平。(二) 從道德外控到道德內控:在兒童期行為的是非對錯標準,通常是來自外力所控制。到了青少年期,道德行為的原動力,開始可能不再基於外力他人的約束,而是來自自我的要求或內在的道德良心。(三) 從服從到相對質疑:兒童期是絕對服從成人世界有權力者的權威。到了青少年,由於認知推理與判斷能力逐漸成熟,他們開始會去質疑及挑戰這些既有權威的合理性。(四) 從個人取向到群體取向:在兒童期或青少年早期,由於認知發展的層次較低,加上接觸的人事物較為單純,因此被要求的道德項目多與個人修身取向(如自制、節儉、勤勉等)有關,到了青少年期,由於認知發展的提高,生活接觸及互動的人事物日益擴大,因此被要求道德實踐的項目也愈來愈多與群體互動(如合作、團結、社會公義、國家利益等)有關。(五) 從道德和諧到道德衝突:兒童期所面臨的世界較為單純,行為的是非對錯問題比較單純,到了青少年,由於活動範圍及接觸的人事物日益擴大,如抽菸、喝酒、飆車、鬥毆等誘惑或衝突,都更為直接增加。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所揭示的道德標準,存在著嚴重的矛盾衝突。(六) 從知行一致到知行不一:在兒童期在認知上認為有權力的大人就是對的,在行為上也較順從有權力的大人所指導的是非對錯,故兒童期的知與行是較一致的。青少年期可能因無法克制本我的衝動,做出與自己所認知道德原則不相一致的行為。資料來源取自:https://blog.xuite.net/pola.huang/twblog1/14758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