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 即使到某地去住兩三個月,放眼蒐集地方色彩,也無用,因為生活空氣的浸潤感染,往往是在有意無意中的,不能先有個存心。創作人只須老老實實生活著,然後,如果他是個創作人,他自然會把他想到的一切寫出來。他寫他所能夠寫的,無所謂應當。 為甚麼常常要感到改變寫作方向的需要呢?因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複。 以不同的手法處理同樣的題材既然辦不到,只能以同樣的手法適用於不同的題材上—然而這在實 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經驗尚不可避免的限制。有幾個人能夠像高爾基那樣到處流浪,哪一行都 混過?其實這一切都是多餘的罷。只要題材不太專門性,像戀愛結婚,生老病死,這一類頗為普 遍的現象,都可以從無數各各不同的觀點來寫,一輩子也寫不完。如果有一天說這樣的題材已經 沒的可寫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沒的可寫了。即使找到了嶄新題材,照樣的也能夠寫出濫調來。 (節錄自張愛玲〈寫甚麼〉) 閱讀此段文意,下列敘述何者最為妥切?
(A)文中主張寫作者應多累積生活歷練,縱然不能像高爾基那樣行萬里路,也應讀萬卷書
(B)文中點出許多創作人會犯重複雷同的毛病,究其原因,乃受限於生活經驗不足,眼界不寬所 致
(C)作者認為,創作者必然受生活氛圍的影響,從其中孕育創作內容,無需刻意追求特異的題材
(D)作者認為,創作者下筆前應慎選材料,再加以發揮。有些人會寫出陳腔濫調,乃因侷限於日 常生老病死的題材上,自然寫不出新意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05882
統計:A(3),B(5),C(24),D(1),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