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40–42 題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下江陵〉,又名〈早發白帝城〉)  李白詩節奏快速,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這並不表示李白不懂「慢板」的美學,「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就是嫺靜的抒寫。但快速的李白詩不是人人可學的;杜甫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好像也是目不暇看耳不暇聽的重疊意象和飛馳節奏,但比諸「下江陵」仍嫌平淡。  李白善為各種意象的佈置,一句之間高潮迭起。「彩雲間」三字接在「朝辭白帝」之後,確定了此詩特殊的風貌。「朝辭白帝彩雲間」不是「早上離開彩雲的白帝城」,而是「早上離開白帝城,白帝城在彩雲裏。」「彩雲間」是後設的形容,更可以說是辭別剎那登船頃刻,猛回頭才發現的風景。一句之間已交代了兩個動作。再者「朝辭白帝」是平淡的日記體,如非「彩雲間」遽爾出現,這句話也無甚可取。李白的過人處在此;「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也是相同的技巧。  「早發白帝城」寫的是船行的迅速,但全詩不著一個「快」字。李白使用的是相關客體的技巧,寫猿啼於兩岸,全詩結束時,我們似乎感覺猿聲仍不絕於耳,縈繞在江陵渡頭,在詩人的心裏。(節選自葉珊〈唐詩舉例〉)
【題組】40. 依上文,下列敘述,何者不是作者對詩歌的看法?
(A)「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在杜甫詩中屬於快速節奏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在李白詩中屬於慢板節奏
(C)「兩岸猿聲啼不住」是李白使用擬人手法描寫與友人離別的場面
(D)「朝辭白帝彩雲間」展現李白透過意象佈置達到藝術表現的成就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35
統計:A(17),B(25),C(127),D(31),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