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題組】49. 漁業發展促成日本的漁產吃食文化的延續。然而,此類文化同時面臨哪些危機及面對危機如何轉型,請分別說明之。(4%)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非常簡單0.926573
統計:A(13),B(1060),C(23),D(48),E(0)

用户評論

【用戶】蕭婷瑜

【年級】國一下

【評論內容】詢問遠方伯父,獻中秋禮時是否需攜塊雪餅?

【用戶】Yochi Hsu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伯遠帖:行草書、三希之三

【用戶】海綿寶寶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三希堂法帖》是清代乾隆初年由乾隆皇帝敕令 刻的一部大型叢帖。其中所收錄最為珍貴者,屬晉代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請帖》、王獻之《中秋帖》及王旬《伯遠帖》。這幾件稀世珍寶被乾隆收藏於故宮的養心殿內,極為重視,並將此一大型法帖親自取名為「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的特諭也刻於《三希堂法帖》之卷首。《三希堂法帖》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部叢帖。在古代,由於印刷和造紙的技術缺陷,許多書法作品很難廣泛流傳。北宋初年,太宗命大臣將宮內所藏歷代法書匯刻為《淳化閣帖》,是為大規模刻帖之始。以後皇家和私人也有不少叢帖問世,這些叢帖都很大程度地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但就規模而言,《三希堂法帖》是其中集大成者,集歷代叢帖之最,共收入從魏晉到明末135位書家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書家典范。其中不乏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孫過庭、懷素、柳公權、蘇軾、米芾、宋徽宗、趙孟俯等經典。由於是皇家刻石,皇帝特諭之主 粱詩正也是當時的書法大家,所以《三希堂法帖》選擇極精,刻成之後,影響深遠,深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