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五、閱讀測驗(選擇及問答):   增改出處:北新國中 楊芝英https://plamc.pixnet.net/blog/post/28104787     
甲:「輕小說」閱讀當道的怪現狀                楊照
     台灣人在讀什麼書?
     至少照書店通路的年度報表,及公立圖書館的借閱統計看來,台灣人最常看、看得最多的書,是「輕小說」。是一些在網路上流傳,沒有什麼特定作者身分,通常內容大量重複,也很容易預期的小說。
     這種趨勢其實過去早有跡象,只是現在更加清楚、更加嚴重。「輕小說」成為年輕人閱讀的主流,沒有什麼好意外的,其來有自。
     主要的根源,在於台灣教育當中看待閱讀的態度。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但教育體系裡教導閱讀的重點,不在於掌握閱讀作為一種學習的能力,而在於藉閱讀獲取標準答案。也就是說,閱讀不是為了碰觸、摸索廣大外界的豐富知識與經驗,而是簡單地從文字寫的東西上單純接收答案。
     教育中反覆訓練如何「正確地」閱讀。也就是讀的內容都應該有一定的意義,而且要用考試的方式,確定沒有「讀錯」,如果偏離了那固定的意義,馬上就會在考試成績上遭到懲罰、阻止。
     久而久之,台灣的學生一個個都變成了膽小、保守的閱讀者。他們只讀有辦法「讀懂」的書,也就是那種一眼看過去就知道在講什麼的書。他們選來閱讀的書,因而要嘛是學校裡要求他們讀的,要嘛就是自己可以輕鬆有把握「讀懂」的書。
      面對書籍,他們失去了最根本的冒險精神,也就失去了書籍可以提供的最大資源。書籍原本是讓我們接觸異類經驗最容易、最方便、往往也最便宜的管道。我們不是隨時都能去到異地,更不能隨心去到不同的時間環境;我們也不是總能夠遇到找到適當的老師在身邊教導我們;但我們不需費太大力氣的情況下,卻都能找到書,各式各樣的書。書裡有各式各樣的題材、各式各樣的人的經驗、各式各樣的聲音講著各式各樣的故事。
      書可以讓人自由,藉閱讀自由,但先決條件是人要願意追求自由,追求超越自己狹小的生活範圍,得到更大的體驗與思考空間。書都還在那裡,但是台灣的年輕讀者在自由之前習慣性地退卻了。他們不想讀「不一樣」的書,不想讀承載陌生內容的書,不想讀要求他們發揮好奇心努力去解釋的書。
      「輕小說」的共同點,就是都一樣,沒有什麼真正陌生奇特的知識內容,對讀者不構成一點點挑戰。讀「輕小說」的經驗,因而幾近純粹是娛樂式的,不動用思考、不動用感受快速殺掉時間;而且帶來社交性的作用,很容易可以在和同學談話中找到話題,或在 facebook 上閒話兩句。
      閱讀被這樣定性了,難怪台灣學生的閱讀成就愈來愈低。2009年國際性的PISA測驗,台灣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亞洲只高於澳門,尤其在高階閱讀,也就是能夠充分思考、理解閱讀內容的領域,表現得尤其糟糕,當然不是偶然。
      一個逐漸在喪失藉閱讀學習的能力的社會,還真讓人感到十足擔心啊!
乙:對上文的網路回應(共四位)
網友「明騎西行記」:
      首先,楊照先生說,「輕小說」「是一些在網路上流傳,沒有什麼特定作者身分,通常內容大量重複,也很容易預期的小說。」,但是這個前提完全是錯誤的。
       同一個作品,如果投稿非輕小說書系,就不是輕小說;但如果投稿輕小說書系,就是輕小說。如果你有機會逛逛日本書店,你會發現很多主流大眾小說,和某本輕小說文筆都相近。之所以一個是正規小說,一個是輕小說,完全只是因為後者出在輕小說文庫裡,封面畫了美少女。
       這個現象現在在台灣也一樣,以尖端出版的暮光之城為例,一開始尖端把它譯名為吸血鬼達令,弄了個漫畫封面,把它定位為輕小說,後來卻弄回了原版封面,重譯名為暮光之城,定位為一般文學小說之中的奇幻愛情類小說,不再是輕小說,但其內容根本就是同一本書。所以「輕小說」,絕對不是在內容上的分類。   
       去年賣最好的書,一本是龍應台的大江大海,這本硬底子書,銷售 10 萬本以上,而輕小說最多賣 1 萬就很好了;我先前提到暮光之城,被定位為輕小說吸血鬼達令時,只賣了 3000 本,事後重新定位為暮光之城,總和賣了 30 萬本以上,所以台灣人到底是不是只看輕小說?我想楊照先生的前提,再度是錯誤的。[!--empirenews.page--]
網友「黑帽」:
      楊照先生的文章主旨,我認為是藉由輕小說來探討台灣學生的困境。在台灣的考試當中,閱讀是為了要獲得標準答案,而讀錯就會接受分數懲罰。但是文學是很主觀的東西,讀完一篇文章可以有許多不同甚至南轅北轍的東西,但是考試給答案,有時是自以為正確的答案,加上選擇題的選項,限制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時候,文學沒有標準答案。而學校硬塞大量資訊,讓學生課餘傾向閱讀輕鬆、易讀的書籍。知識類的閱讀量一定會隨課業壓力增重而減少,輕小說相比是比較好讀輕鬆。
網友「無名」:
     很多知識份子不抗拒雅俗共賞,我想楊照只是利用輕小說來作提喻,而不是作為批判的核心,「不想讀承載陌生內容的書,不想讀要求他們發揮好奇心努力去解釋的書」中,所謂的「陌生內容」不會是指題材的五花八門。
      我認同輕小說在題材上都具有經典文學沒有的奇思妙想,但題材上的創新並不伴隨著內容本質的創新。輕小說背景設定五花八門而人物性格趨於平面,這是創造力低下的現象:正因為無法好好創造出一個獨特而真實的人物,才要在形式上賣弄花巧,以一個又一個無關角色心理的事件串連而成,甚至部份人物性格、故事設定和事件更是為了滿足讀者慾望而設。
     文學價值高的小說甚少在題材背景上嘩眾取寵,例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寫的只是四位主角發生在蘇聯入侵的愛情,沒有三角戀,沒有後宮。但此書因為帶出的思考層次是「陌生的」:生命的偶然與必然、媚俗、永劫輪迴等哲學概念,從而探討人應該對生活採一個怎樣的態度,會將思考引領去一個沒有絕對答案、絕對解讀的陌生地帶,這才是「陌生」的意思。
網友「路人甲」:
     樓上解析地很清楚、有條理。作品的形式應該要與內容切割,好故事就是好故事、有深度就是有深度,和是否為輕小說、漫畫或動畫無關。但放眼目前市面上的輕小說,高達八成以上帶有物化女性的思維,常見的美少女從天而降、後宮或短裙,我並不討厭美少女,但受不了這樣的劇情一再的重複。憑甚麼該有人願意只為他人而活?好像輕小說裡大部分的女主角都只是為了男主角而存在,男女角色實在沒有深度可言。我不否認這些故事對某些人的娛樂性,但娛樂性不一定與深度並存。

【題組】1.楊照的文章中,楊照想要表達的是:
(A)台灣的年輕人沒什麼閱讀的習慣
(B)「輕小說」成為年輕人閱讀的主流的原因
(C)台灣年輕人沒辦法讀懂不一樣的書
(D)台灣的年輕人因為閱讀成就低落,所以不想閱讀

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