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三、閱讀題組 20%
 (一)網際網路的普及化,對民主政治有正面貢獻。它突破了「媒體」篩選資訊,控制公共對話場域的力量。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成為作家、記者、媒體,讓全世界都看到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使得政府難以控制資訊與思想的流通。然而,如果民主代表的不只是百家爭鳴,還包括多樣意見的對話溝通,那今日網路空間公私定位的混淆,可能使得言論市場未必比較能促進民主。
 例如,為何網路誹謗及公然侮辱案件愈來愈多?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一個高中生要發洩對某老師的不滿,或在家裡寫日記批評,或者是與朋友電話聊天時咒罵。這都是「私領域」,所以扯不上妨害名譽。
 但同樣在房間書桌前「寫」的話,出現在部落格或臉書,那就可能構成犯罪!到現在還有不少網路族搞不清楚:我在家裡「寫」自己心裡的話,為什麼變成誹謗?
 此外,網路「匿名」的特性,固然能夠鼓勵發言者無懼地大鳴大放,但它同時也剝去了發言者的「公共責任」。這不僅可能使得發言者,肆無忌憚散布沒有查證的假資訊(如不少所謂「健康醫療資訊」),也使得公眾在「公評」的時候,欠缺作者的身分資訊──我們無從得知講這個話的人,與他從前的立場是否一致?有沒有利益衝突?
 進一步看,網路的「個人化」與「去組織化」,雖然可以免除資本家與國家機器,藉由篩選(媒體稱「編輯」,政府就是「審查」)機制來鎮壓非主流的觀點。然而,隨手敲敲就可以發表言論的情境,往往會使這些作者,欠缺對「公共發言」的嚴肅認真心態。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雜誌記者,編輯有義務去判斷一則報導,是否符合雜誌整體的公共形象。然而,在臉書、推特,乃至部落格,自己愛寫什麼就寫什麼,沒有自律與他律的約制。
 因此,同樣討論公共事務,網路鄉民特別「酸」,斷章取義,甚或竄改資料、隨口亂罵者比比皆是。尤有甚者,在這種氣氛薰陶下,網民漸漸養成一種「我說的當然對」與「先罵先贏」的文化。不懂醫療也能任意罵醫生誤診;沒翻過法律、未調查事實也敢罵法官是恐龍。「庶民直覺」成為最權威的見解。這樣充斥垃圾言論的「觀念市場」,如何健全民主?
 指出這些缺陷,不表示網路要用法律去嚴格管制,不是犬儒地說,「跟網路認真就輸了。」而是要認清網路的特性,善用它的優點,並理解它的侷限──它有無數可貴資訊,但使用者必須審慎地獨立判斷,才能夠避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天下雜誌》503 期
【題組】41. 根據上文,下列何者不是網際網路的普及引發的現象?
(A)發言者散布未經查證的假資訊
(B)多樣意見的對話溝通
(C)誹謗及公然侮辱案件的增加
(D)使政府便於控制資訊與思想的流通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物質X匱乏時,冰棒即是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