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3. 板塊運動是哪兩個層圈的交互作用?
(A) 岩石圈和軟流圈
(B) 地函和地核
(C) 上部地核和下部地核
(D) 地殼和地函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38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其厚度平均約100公里。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為黏度高的固態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岩石圈與軟流圈而板塊其實就是浮在軟流圈上的岩石圈,隨著隱沒板塊的拉力及軟流圈的熱對流作用被帶動,相較於軟流圈為較硬、較脆,因此分裂成十幾個板塊,而板塊間的相對活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板塊運動。目前科學家將板塊區分為十幾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幾個較小的板塊。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熱對流的作用,不同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的交互作用而發生。地球的板塊分布圖 板塊交界處的型態板塊交界處依照相對運動方向、作用力的不同,可區分成三種型態:分離型板塊交界處:代表板塊交界處引伸拉裂的現象,在中洋脊(海底的巨大山脈)相鄰的兩個板塊互相分離,而產生新的岩石圈,板塊在這裡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沿著發散交界處常有地震發生,例如:東非裂谷。分離型板塊聚合型板塊交界處:交界處的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密度較大者隱沒入較小者之下方,使得老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其稱為隱沒帶。由於兩板塊間的相互磨擦,所以沿著隱沒帶會不斷地發生地震而造成一個地震帶,例如:喜馬拉雅山。聚合型板塊守恆型板塊交界處:不產生新的岩石圈也不會使岩石圈消失,相鄰兩個板塊彼此橫向移動磨擦,而產生震源深度較淺之地震;臺東縱谷斷層即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守恆板塊交界處。守恆型板塊 臺灣身處板塊運動發生的交界處,也就是地震發生頻繁的地帶,雖然地震不時會為我們帶來慘痛的災難,或是難以估計的精神傷害,但是地震卻是地球生命力的自然表現,我們無法避免;因此,我們只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大自然的安排,藉著地震及地質資料探索板塊的構造和運動方式,面對它、瞭解它,建立正確的防災態度與準備,以期能將災害降到最低。https://edu.cwb.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earthquake/144-%E6%9C%83%E7%A7%BB%E5%8B%95%E7%9A%84%E9%99%B8%E5%9C%B0%E2%80%94%E4%BD%95%E8%AC%82%E6%9D%BF%E5%A1%8A%E9%81%8B%E5%8B%95%EF%BC%9F板塊運動是許多力經複雜的交互作用產生結果若板塊不是由軟流圈內的對流驅動,板塊被拉動時,在岩石圈的底部之軟流圈會產生黏滯曳力,便得板塊的移動漸緩。下沈的板塊也會遭遇到阻力,在形成斷層的方向上則有摩擦力產生,而兩大陸塊碰撞時所產生的阻力更加明顯。因此板塊運動是許多正向力和逆向力經過複雜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板塊之間和不同的年代,其作用方式也大異其趣http://163.28.10.78/content/junior/earth/tn_gz/geologic/earthquake/b1a4.htm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函密度的變化造成了地函對流。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