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題二】   瘧原蟲和弓漿蟲是屬於同一類原生動物的人類寄生蟲,感染導致瘧疾和弓漿蟲病,兩者都有一種特殊的胞器,稱為端複胞器(apicoplast)。端複胞器是兩次特殊的內共生(endosymbiosis)事件所遺留下來的痕跡。在真核生物的演化史中,以內共生方式將原核生物轉變成細胞內胞器的,除了粒線體外,還有被認為是源自藍細菌的葉綠體。根據真核生物起源假說的推測,細胞的粒線體和高等植物的葉綠體,都是一次內共生所產生的胞器,皆具有兩層膜,即一個遠古真核生物吞噬了細菌或藍細菌的祖先,被吞噬的細菌或藍細菌與此真核生物共生後,分別演變成為粒線體及葉綠體,此過程稱為一次內共生。   瘧原蟲和弓漿蟲端複胞器基因的比較研究,顯示它和紅藻葉綠體基因有相當大的相似度,因此端複胞器被認為是遠古二次內共生事件的結果,即一個紅藻又再度被另一個真核生物所吞噬,並形成其內共生的胞器,故二次內共生的胞器多具有四層膜。目前已知具有二次內共生胞器的生物尚包括了眼蟲(裸藻)、褐藻等,雖然它們的起源並不相同,但是它們的胞器也都具有環形的DNA,與原核生物相似。     雖然源自紅藻,但瘧原蟲和弓漿蟲的端複胞器並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它主要的功用與脂肪酸的合成有關。目前在端複胞器基因體中,已經發現了一些脂肪酸合成途徑的酵素基因如acetyl-carboxylase (ACC基因),與已知的細菌和植物基因相當類似,但在動物中類似基因只發現在粒線體中,與粒線體的脂肪酸合成有關。由於具有動物宿主所沒有的基因,由端複胞器所編碼轉譯的蛋白質,與人體內的蛋白質完全不同。若某特定的藥物能辨識此端複胞器中,如上述的ACC,並進行破壞,那麼這個藥物對人體應不會產生副作用。目前科學家也已證實有一些ACC抑制劑在特定濃度下可以抑制弓漿蟲的生長,而不會影響人類細胞。因此不久的將來,也可能找到一種具有特定目標又有效且無副作用的藥劑來治療瘧疾了。  根據本文,試回答58~60題:
【題組】58. 瘧原蟲端複胞器的起源為何?(單選)
(A)紅藻細胞
(B)阿拉伯芥
(C)嗜熱細菌
(D)人類基因。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875
統計:A(7),B(0),C(1),D(0),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