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8 對於貧窮成因有不同理論觀點。若因為教育或工作技能不佳而導致貧窮,可以用下列那一種理論解釋?
(A)隨機事件理論
(B)社會障礙理論
(C)個人差異理論
(D)貧窮文化理論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59507
統計:A(0),B(55),C(169),D(60),E(0)

用户評論

【用戶】陳家容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1、隨機事件理論——個人和家庭致貧是因為有些事情是他們所不能控制的。如傷殘、離婚、早逝、工人被解雇、慢性疾病、長期護理老人等。 2、社會障礙理論——社會所採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政策導致了貧困的發生並使貧困者很難脫離貧困。或者說,美國現存的某些制度或實踐傾向於永遠存在貧困。如種族歧視、受教育與工作機會不均等。 3、個人差異理論——貧困是由於個人特性與大多數人的差異而造成的。如由於缺乏教育和勞動技能而貧困;缺少創造性;缺乏動力和工作習慣;身體或精神方面的疾病;沒有一技之長或酗酒、吸毒、賭博等。顯然,這一派觀點是最接近美國“老祖宗”的衣缽的。

【用戶】露露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  德弗勒(1975)將這種個人差異分為五種:(1)人們的心理結構是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的;(2)人們的先天稟賦與後天習性的各不相同形成個人差異;(3)人們從不同社會環境所習得的不同立場、價值觀、信仰、態度,造成了心理構造的不同;(4)由不同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人們在個人特性上的不同,決定人們在理解客觀事物方面的差異;(5)由於對客觀事件理解不同而形成的穩定見解,又影響人們對各種信息的選擇與解釋。  個人差異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設計勸服性傳播前,需要先弄清受眾的興趣、愛好、需要、價值觀、態度等,再挑選與之相應的訊息進行傳播。否則,與受眾特點和需求不符合的訊息,就會遭到迴避和拒絕。正如德弗勒(1975)所言:個人差異論在提高大眾傳播的針對性方面是有價值的,也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直到60年代有關受眾研究的主要指導論點。其主要局限在於,它所展示的受眾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關係並不全面。資料來源:個人差異論 - 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