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回答 48~50 題當環境的困局像是一盤進退不得的死棋,「我到底可以做什麼?」是我們都想問的問題,一個人,可以做什麼?一個人,可以帶來什麼改變?「找答案」不只是行為,也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信念。在面對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答案時,你能不能勇敢地拒絕接受,甚至努力找到一個更適合這塊土地的生存方式?來自臺東都蘭的阿美族歌手舒米恩,就是這樣一個勇敢「找答案」的人。「環境開發可以得到就業機會」、「原住民文化可以在博物館裡供人觀賞」,都不是他要的答案。他決定開始找答案,在經濟開發的壓力下,如何保護部落與土地?在現代社會的衝擊下,原住民文化如何在這個世代生存下去?像是航海王中的「one piece」,不知道寶藏是什麼,舒米恩還是冒險犯難的出海了。從 17 歲開始創作寫歌,抒發原鄉面對開發的迷惘不安,成為歌手後將資源帶回部落,投入文化教育工作邁入第 8 年。他看著部落族人踏上阿米斯音樂節舞臺的自信神情,他說,這些都是嘗試,還不是最終的成果,可能連他自己也還沒有發現,寶藏實則在偉大的航道上,答案就在尋找的過程中,而不是最終的成果。1 萬個小時,找回遺忘的原鄉認同沿著串起花東海岸的臺 11 線往北走,距離臺東市 30 分鐘車程的地方,來到了都蘭。大多數人知道都蘭,多半是因為它是近年興起的衝浪觀光勝地,卻很少人知道,這塊土地的主人是阿美族人,他們生活在距離太平洋最近的海階平原已經長達 300 年之久。「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這份感情太過朦朧 我還不能夠承受別在海洋的土地上輕易的說你愛上我在破壞來臨之前 先別說出口」這是舒米恩的創作歌曲〈別在都蘭的土地上輕易的說著你愛我〉,寫於 2003 年,反美麗灣 BOT 開發案最激烈的時期,他用輕柔的口吻唱出憤慨與悲傷,溫柔的控訴那些口口聲聲說著「愛都蘭」的人。對舒米恩來說,愛,不能這麼輕易地說出口,因為愛等同於責任。有太多的財團覬覦著東海岸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包覆著「經濟開發」、「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好糖衣,偽裝貪婪的開發野心。反美麗灣已經邁入第 10 年,東海岸仍有數 10 個觀光開發案進行中,生活在此地百年的原住民最想問的是,「你們說的『開發』,為什麼會是『侵略』?」第 7 頁,總共 7 頁舒米恩清楚的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這份責任是要讓阿美族文化,在這個世代生存下去。舒米恩,一個生長在山與海之間,也在經濟開發與傳統邊緣夾縫間生存的都蘭部落孕育出的孩子,與生俱來的不妥協、不服輸,讓他不畏懼面對難題,餵養出他豐沛的創作能量。傳統與現代、都市與原鄉的衝突,毫不留情地衝擊著原住民青年。「開發」不等同「侵略」的界線在一次次的衝突中愈辯愈明,這也是舒米恩在找尋的答案。「傳統文化」是不是直接移植當成「觀光賣點」,舒米恩答案是:「NO」,他認為,必須透過「技術」的轉化,才能獲得真正的文化尊重,否則只是捨棄了文化價值。一個長年的矛盾,逼得舒米恩思考這個問題。大家習以為常參加的豐年祭,其實是阿美族的年夜飯,但現在為了觀光,等於很多人在你家吃年夜飯。「過年你跟家人團圓吃年夜飯時,有一群陌生人來你家看你吃飯,那是什麼樣的感受?」舒米恩說,文化與觀光並非水火不相容的對立,而是必須透過「技術」的轉化,像《賽德克‧巴萊》,用電影讓賽德克族的歷史被看見,而不是將歷史放在博物館裡,如同豐年祭不等同於觀光。創作,像是舒米恩的番刀、他的武器,讓他得以面臨更多的挑戰。他用音樂創作、旅行、設計工藝,讓部落文化得以流傳,成為提供技術的人。無關乎血統,更重要的是認同與熱情。他將一切成就的養分帶回部落,滋養原鄉土地,用行動與信念,勇敢面對這個世代青年應該解決的課題,「我有一點點影響力告訴大家更多的事情,你參與了,看到的事情就會更不一樣。」(洪嘉蓮:找到自信,找到尊嚴,節錄自《30》雜誌, 2014 年 10 月)
【題組】48.關於本文作者對於「找答案」一事的看法,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找答案」的行為,往往基於責任感,基於愛
(B)尋找答案的過程充滿挑戰,並非一個人所可承負
(C)答案有時就在尋找的過程中,而不是最終的成果
(D)即使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也應奮不顧身地去「找答案」[!--empirenews.page--]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61616
統計:A(23),B(131),C(11),D(28),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