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韓愈曾寫作「五原」文章。其中〈原道〉旨在明儒道,闢佛老,以正人心。〈原毀〉則感慨自己遭貶謫的無奈。
(B)黃梨洲〈原君〉,陸九淵、王陽明的理學,皆有承襲孟子的思想。
(C)黃梨洲〈原臣〉探討設臣的原因和作臣的職責。〈原法〉探討法的起源與演變,認同三代以後的法律、制度。
(D)曾國藩〈原才〉,說明自己因重用人才,而造成湘軍的勝利。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202797
統計:A(27),B(29),C(43),D(1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國學常識、清心寡慾、古時候年齡代稱

用户評論

【用戶】林沛君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A)選項補充:五原是「原毀」「原道」「原性」「原人」「原鬼」,主旨在闡述和發揚儒家的基本思想〈原性〉一文是韓愈從哲學角度觀察人性問題的重要篇章。強調人性有上﹑中﹑下三品。限制了學為聖賢的可能性,而與孟﹑荀主張人皆可以為聖的理念有所不同。〈原道〉將「仁義」定為「道」的根本,他又認為老子的「道德」是除去了仁與義,僅為一人之私言,不是天下的公言所謂的「道德」。如果用這種合乎生活規範而自然的「道」,修養自己則會順利 ; 治理別人,就能仁愛而且公正 ; 用來治理天下,也沒有不合宜之處。〈原毀〉韓愈透過對毀謗本義的推究,來揭發和譴責當時毀謗成風的社會現象,並試圖呼籲在位者努力革除「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的時弊...

【用戶】林沛君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B)(C)選項補充:〈原君〉:黃宗羲所著明夷待訪錄,成書於清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共二十一篇。原君被安排在第一篇,對全書之政治理想實有提挈強調的意義。原,論說文體之一,其目的多在「溯源於本始,致用於當今」,尤其側重對本原的探論。原君,就是以探究君主的起源和職責為主的一篇論說文。對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頗多發揮。對於晚清公羊學派康有為、梁啟超之變法思想,及孫中山先生之民權思想,尤其革命排滿之論,多深有啟迪。待訪錄所待者,正是這些「後王」,正是這些有志之「君子」。本文就權利義務關係,探討古代立君之本意;尤其鎖定「君王職分」為主題旨趣,作正反論證,層遞推進。不僅論證有力,邏輯嚴密;而且對比鮮明,...

【用戶】林沛君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D)選項補充:曾國藩身處滿清中葉,目睹太平天國及捻軍之亂,深感培養人才對社會國家的重要。他認為天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為政者不去訪求,只要肯盡心為天下求才,則人才到處皆有。如果不盡心力尋訪,卻說天下無才,便是推卸責任。曾國藩有「人才愈求愈出,不求則不得」的態度,所以他的幕僚中人才輩出,無人能出其右,並非偶然。【原文語譯】社會風俗的好壞,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來自於一兩個在高位的人的心理趨向罷了。生在世界上的人,平庸無用的到處都是。偶而有一兩個賢能的人,大家就會尊他為領袖,而且接受他的命令;更特出的人,尊他為領袖而接受他命令的人,也就更加多了。這一兩個賢能的人內心趨向仁義,大家就跟他走向仁義的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