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文出自老舍〈談讀書〉,請閱讀後回答302-304題:    從前看過的書,十之八九都不記得;我每每歸於記憶力不強,其實是因為閱讀時馬馬虎虎,自然隨看隨忘。這叫我吃了虧——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因此,有人問我讀過某部好書沒有,我雖讀過,也不敢點頭,怕人家追問下去,無辭以答。這是個毛病,應當矯正!丟臉倒是小事,白費了時光實在可惜!   矯正之法有二:一曰隨讀隨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於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試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這麼辦過,確有好處。不管自己的瞭解正確與否,意見成熟與否,反正寫過筆記必得到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就筆記看一看,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可惜,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有許多讀過的著作都忘得一乾二淨。既然忘掉,當然說不上什麼心得與收穫,浪費了時間!   第二個辦法是: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儘管我們並不想做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瞭解,吸取更多的營養。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喜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不便自作主張。不是的。這是說,我們看了別人的意見,會重新去想一想。這麼再想一想便大有好處。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個人感情上所喜愛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題組】302.依據文意,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可能是: 
(A)作者年紀大記憶力不佳,將在某本書讀到的內容記錄於此文中 
(B)作者想要改變讀書馬虎的毛病,所以將矯正的辦法分享於文中 
(C)作者認為現代學子讀書不認真,故寫下應有的讀書態度勸戒之 
(D)作者對於自己的讀書方法很滿意,認為天下讀書人皆應效法之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841962
統計:A(4),B(309),C(51),D(3),E(0)

用户評論

【用戶】r70218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A)作者年紀大記憶力不佳,將在某本書讀到的內容記錄於此文中→文中提及「是因為閱讀時馬馬虎虎,自然隨看隨忘。」(B)作者想要改變讀書馬虎的毛病,所以將矯正的辦法分享於文中→O(C)作者認為現代學子讀書不認真,故寫下應有的讀書態度勸戒之→文中提及「自己讀書馬虎」(D)作者對於自己的讀書方法很滿意,認為天下讀書人皆應效法之→文中提及「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