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4、 古代臣下對君主的說服方式,有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等,目的都是為了成功勸說君主以達成某種利益或盼望。下列關於臣下說服君主的文句說明,何者正確?
(A)〈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以提供土地為條件,對秦王誘之以利 
(B)〈觸龍說趙太后〉:「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觸龍設身處地,從攸關趙太后、長安君的利害進言 
(C)〈陳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李密希望能奉養祖母到最後,故對晉武帝曉之以害 
(D)〈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諸葛亮提出劉備的事跡,對後主客觀說理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481481
統計:A(3),B(13),C(4),D(4),E(0)

用户評論

【用戶】Yiting Lin

【年級】小二下

【評論內容】解析:(A)燭之武對秦王曉之以害,說明滅亡鄭國只是增加晉國的土地。(B)【語譯】現在老太太您讓長安君居尊貴的地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大量賜給他寶器,卻不趁這個時候讓他為國立功。一旦太后駕崩,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足呢?(C)李密對晉武帝動之以情。【語譯】臣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已九十六歲,這樣看來,臣為陛下效忠的時間還很長,而報答祖母劉氏的日子卻不多了。臣懷著慈烏反哺的私情,懇請陛下恩准終養祖母的心願。(D)諸葛亮提出劉備事跡,並表現了對先帝、後主的忠誠,以「情」打動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