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2. 唐代後期,地方節度使無視朝廷的命令,中央政府因長期國庫匱乏和軍備需求,而改變對佛教的基本政策。起先無限制的准予人民受戒,出售戒牒給願付費為僧的人以募集財源。受戒的僧尼脫離了民籍,僧人數量碧增進一步形成政府統治的嚴重危機, 824 年光是蘇州就有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剃度為僧,其中多數沒有受過宗教訓練,取得戒牒就回家了。 842在武宗和宰相的堅持下展開毀佛運動,詔令各寺院軀逐非本院僧人,並禁止剃度年輕人,繼而要求僧尼還俗、沒收僧尼私人擠有的財物與田莊,假如他們想保留財產就須還俗並編人稅戶裡,因此還俗的僧尼達二十六萬人。根據上文,展開毀佛政策的王因最可能為何?
(A) 佛教轉入地下化,祕密咭社和彌陀淨土信仰引爆民變
(B) 人口變遷、戶籍崩解,政府失去對人民徵稅的控制力
(C) 佛教本土化程度高,廣受接納,形成人民與政府對立
(D)修習儒學才是考試做官王要途徑,官員反對發展宗教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C17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A)佛教是公開宣傳(B)持有戒牒免稅,且有許多特權,會使國家控制力量變弱(C)唐代君王雖多信奉道教,但沒有發展成國教,不會對於單一宗教進行迫害(D)學習儒學與發展科舉考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