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94. 有關高山症的症狀和急救處置,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容易發生在低壓和氧氣稀少的高山環境,登山速度太快容易發生
(B)若症狀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步態不穩等,要懷疑出現肺水腫和腎衰竭
(C)頭痛、頭暈、胃口差是輕度症狀,只要登山高度不繼續上升,就會慢慢改善僅供參考
(D)趕緊送病人下山是救護高山症者最重要的處置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困難0.3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X(B)若症狀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步態不穩等,要懷疑出現肺水腫和腎衰竭→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高山症泛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正確的名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當海拔高度的上升時,很多環境條件和地面不太相同,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但其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氣壓較低,同時導致空氣中氧分壓較低,以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為例,山頂的氧氣含量僅有平地的7成左右,旅客突然處於這樣的特殊環境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目前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1.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頭痛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旅客要多加留意。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哪些人罹患高海拔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因高海拔環境特殊,加上大部分高海拔地區都地處偏遠、醫療資源較不易取得,患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是否適合到高地活動。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以下患者有較高危險性,請多加留意:1. 心衰竭:在平地就會呼吸困難的患者應避免到高海拔地區,但如果病情穩定控制,病患可以安全到約海拔3000公尺高度。2. 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FEV1<預期值35%)、在平地就有低血氧或二氧化碳儲留症狀者,都不建議登高,輕度、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應先諮詢醫師。3. 肺動脈高壓:原發性、次發性肺動脈高壓(如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患者應避免登高。其他沒有直接影響,但需多加留意的對象:1. 懷孕: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孕婦短期到高山旅遊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但仍建議孕婦不要到海拔3600公尺以上地區。2. 糖尿病:糖尿病發生高海拔疾病的比例和一般人無明顯差別,但高地會增加胰島素使用量,建議先和醫師討論,並於登高期間謹慎控制血糖。.我平常都很健康,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  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  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不過50歲以上旅客的發生風險稍低。  判斷發生風險的主要依據為當地的海拔高度、爬升的速度是否適當、以及旅客過去到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情形,下表為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的自評方式:風險等級描述高度風險•  過去登高有高海拔肺水腫(HACE)或高海拔腦水腫(HAPE)病史者。•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750公尺以上地區者。•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者。•  到達海拔2750公尺地區後,平均每天(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且每爬升1000公尺沒有多在原高度停留一天者。中度風險•  過去登高有急性高山病(AMS)病史,且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者。•  沒有高海拔疾病史,但一天內(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爬升至海拔2750公尺以上地區者。•  到達海拔2750公尺地區後,每天爬升高度超過500公尺,但每爬升1000公尺會在原高度多停留一天者。低度風險•  過去無任何高海拔疾病史,且本次旅程爬升高度(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不超過海拔2750公尺者。•  會花2天以上待在海拔2000~3000公尺處適應,接下來每天爬升的高度(以過夜處海拔高度為基準)不超過500公尺,且每3天內爬升高度不超過1000公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