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19 為題組,請閱讀下文後,回答 16-19 題。

      交阯山中有石室,唯一路可入,周圍皆石壁,交人先置芻豆於中,驅一雌馴象入焉。乃布甘蔗於道以誘野象,俟來食蔗,則縱馴雌入野象群,誘之以歸。既入,因以巨石窒其門。□□□□,人乃緣石壁飼馴雌,野象見雌得飼,始雖畏之,終亦狎而求之。益狎,人乃鞭之以箠,少馴則乘而制之。凡制象,必以鉤。交人之馴象也,正跨其頸,手執鐵鉤,以鉤其頭。欲象左,鉤頭右;欲右,鉤左;欲卻,鉤額;欲前,不鉤;欲象跪伏,以鉤正案其腦,復重案之。痛而號鳴,人見其號也,遂以為象能聲喏焉。人見其群立而行列齊也,不知其有鉤以前卻左右之也。蓋象之為獸也,形雖大而不勝痛,故人得以數寸之鉤馴之。久久亦解人意,見乘象者來,低頭跪膝,人登其頸,則奮而起行。(周去非《嶺外代答》)

      大象是象科動物的通稱,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現僅存兩屬三種:非洲象屬與亞洲象屬。亞洲象屬,也稱印度象,性情較溫和、較易馴服。非洲象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非洲象,生活在熱帶草原,性情較凶猛、較不易馴服;另一種是森林象,體型較小,目前已瀕臨絕種。有句諺語說:「大象永遠不會忘記。」大象記憶力絕佳,一隻被馴化的大象,能記住超過四十個指令,也能認人。
      人類馴象大約從四千年前的印度河文明開始,最先被馴化的是亞洲象,主要用於農業。除此之外,馴化後的大象還能用於拖運重物、觀光娛樂,舉凡跳舞、踢球、畫畫等都難不倒牠們,甚至還能用於戰場。據載,古印度人大約在西元前一千年,首次乘象上戰場,中國則在同時期的商朝有將象群編入軍隊的記錄。          亞洲國家中,就屬印度與泰國與大象的關聯最密切。印度神祇甘尼沙,即為象頭神,一般認為祂親切仁慈,能消除災厄並帶來智慧,是當地廣泛的傳統信仰。而在泰國,大象更是國家象徵:泰國國教為佛教,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在誕下祂前曾夢到白象,因此象被視為祥瑞吉兆,許多政府機構的徽章都有大象圖樣。在泰國,從事馴象工作者被稱為象奴,多是底層人民,一生與大象休戚與共。
     相傳印度民間曾有一套馴化野象的方法,不必非得從小象開始,即使是成年野象也可以訓練。生活在森林裡的野象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與防備心,捕到野象後,不能直接馴服,要先將牠們和馴化後的象群關在一起,時間一長,野象受其影響,便開始接受人類的馴養。

【題組】16. 最適合填入甲文□□□□內的選項是:
(A)野象饑甚
(B)馴象懼甚
(C)野象猛躁
(D)馴象病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計算中-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物質X匱乏時,冰棒即是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