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李文靖公(名沆,文靖為諡號)是宋代名相,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對他有段描述: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李沆身為宰相,權高勢大,但他的廳堂卻很小,和宰相的身分不相稱,因而有人提出了「太隘」的質疑。李沆回答說:「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李沆承認這廳堂小得和宰相的身分不配,但他說:「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為何李沆要提到太祝、奉禮郎這兩個職務低微的官?閱讀時,要掌握文章的涵義,必須清楚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制度;要理解李沆話中的意思,須先了解宋代的任官制度。宋代任用官員,除科舉考試之外,另有其他途徑,其中一種叫「補蔭」,即為了酬庸外戚及文武高官對朝廷的貢獻,而讓其子孫或親屬靠著「庇蔭」,免試即「補」低階官員的缺。此一制度,依照官員品階的高低,子孫可以補什麼官,訂有詳細的辦法,以為依循,但歷朝也有小幅度更改。李沆曾拜參知政事(副宰相),後來又拜同平章事(宰相),那麼他的子孫可以「補」什麼官呢?《宋史‧選舉志》說:補蔭之制:……凡文臣,三公、宰相子,為諸寺丞;……。使相、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副使、宣徽使子,為太祝、奉禮郎。依照前文所引,並對照李沆的身分,李沆的子孫是能「補」太祝或奉禮郎的。在同一制度下生活的人,當話題涉及制度時,往往只需三言兩語,彼此溝通無礙。但時移事易,後人卻不見得能掌握要義,若能懂得宋代補蔭的制度,我們便可以理解李沆的語意了。──改寫自葉國良〈李沆話中的弦外之音〉
【題組】李沆說:「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這句話的用意,應該是下列何者?
(A)官場無常,若自己被貶為小官,廳堂大小已足夠
(B)太祝、奉禮郎等小官,沒有能力將廳堂建得寬廣
(C)子孫若只當上小官,現在留給他們的廳堂已夠寬
(D)宰相留給子孫的居所宜寬,太祝、奉禮郎則相反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22973
統計:A(28),B(19),C(214),D(18),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形音義

用户評論

【用戶】YU-CHUN CHEN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C)符合題意,就算後代的收入不高,留下的財產也夠他們吃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