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下列《論語》中文句的解說,何者有誤?(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教學重在啟發,而學生必須主動積極(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見孔子因材施教(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評論內容】

(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孔子說:「不是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的時候,我不會去開導他;不是到了想說出來而不能表達的時候,我不會去啟發他。」(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

「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

「只要自己願意學習,即使備了極薄的禮來見我,我也沒有不教誨他的。」

(D)「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論語·述而》

「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辮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評論主題】《論語》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關

【評論內容】

《論語  公冶長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評論主題】下列《論語》中文句的解說,何者有誤?(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教學重在啟發,而學生必須主動積極(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見孔子因材施教(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評論內容】

(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孔子說:「不是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的時候,我不會去開導他;不是到了想說出來而不能表達的時候,我不會去啟發他。」(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

「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

「只要自己願意學習,即使備了極薄的禮來見我,我也沒有不教誨他的。」

(D)「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論語·述而》

「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辮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評論主題】《論語》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關

【評論內容】

《論語  公冶長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評論主題】3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可看出孔子對甯武子在政治上的作為有何評價?(A) 稱讚有加 (B) 指責批評 (C)

【評論內容】

《論語‧公冶長》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評論主題】110.某政要父親過世,只舉行家祭,不開放公祭,遺體送火化時現場誦經,十分莊嚴低調,堪為喪事儉樸典範。這種循禮辦理喪事以盡孝的觀念可以《論語》中何句來形容?(A)子不語怪、力、亂、神 (B)非其鬼而祭

【評論內容】

(A)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 述而》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B)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 為政》「不是應當祭祀的鬼神,卻去祭他,就是諂媚。遇見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去做,那就是沒有勇氣。」

(C)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 八佾》 

禮儀,與其排場奢侈,寧願簡單隆重;喪事,與其著重外表的虛文,寧可表現出哀戚之情。(D)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為政》

「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評論主題】3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可看出孔子對甯武子在政治上的作為有何評價?(A) 稱讚有加 (B) 指責批評 (C)

【評論內容】

《論語‧公冶長》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評論主題】110.某政要父親過世,只舉行家祭,不開放公祭,遺體送火化時現場誦經,十分莊嚴低調,堪為喪事儉樸典範。這種循禮辦理喪事以盡孝的觀念可以《論語》中何句來形容?(A)子不語怪、力、亂、神 (B)非其鬼而祭

【評論內容】

(A)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 述而》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B)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 為政》「不是應當祭祀的鬼神,卻去祭他,就是諂媚。遇見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去做,那就是沒有勇氣。」

(C)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 八佾》 

禮儀,與其排場奢侈,寧願簡單隆重;喪事,與其著重外表的虛文,寧可表現出哀戚之情。(D)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為政》

「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評論主題】3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可看出孔子對甯武子在政治上的作為有何評價?(A) 稱讚有加 (B) 指責批評 (C)

【評論內容】

《論語‧公冶長》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學得來,他的愚笨別人學不來。」

【評論主題】300.「清朝有個學者林雲銘,從年少時就喜好讀書,每當探索學問時,便一整天忘卻飲食。盛夏之日,家僮備好洗澡水請他入浴,常未脫衣即坐入浴盆中,直到衣服溼透才察覺,因而大家都稱他『書痴』。」請問這位學者的

【評論內容】

(A)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 述而》

在做學問時,發憤起來,連飯都忘了吃;有心得時,快樂起來,一切憂愁都忘了,甚至於自己即將老了 (B)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論語 季氏》

生下來就自然懂得道理的人,是最上等的;學習而後了解道理的,是第二等(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為政》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知啊! 

(D)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論語 子張》

每天都吸收原來未求得的新知,每月都不忘記已習得的知識;這樣就可稱得上是好學了!

【評論主題】85、下列《論語》的文句,不屬於討論「朋友之道」的是:(A)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C)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D)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評論內容】

(A)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 顏淵》

曾子說:「君子用詩、書、禮、樂結交朋友,靠朋友相互切磋,來輔導仁德的修養。」

(B)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論語 顏淵》

孔子說:衷心勸告並且善意將他引導,不聽的話那就算了,千萬不要自取羞辱。

(C)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為政》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D)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論語 顏淵》

君子對事敬慎而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天下的人,都可以做你的兄弟。

【評論主題】110.某政要父親過世,只舉行家祭,不開放公祭,遺體送火化時現場誦經,十分莊嚴低調,堪為喪事儉樸典範。這種循禮辦理喪事以盡孝的觀念可以《論語》中何句來形容?(A)子不語怪、力、亂、神 (B)非其鬼而祭

【評論內容】

(A)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 述而》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

(B)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 為政》「不是應當祭祀的鬼神,卻去祭他,就是諂媚。遇見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去做,那就是沒有勇氣。」

(C)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論語 八佾》 

禮儀,與其排場奢侈,寧願簡單隆重;喪事,與其著重外表的虛文,寧可表現出哀戚之情。(D)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 為政》

「父母在世時,要依禮節侍奉;去世以後,要依禮節安葬,依禮節祭祀。」

【評論主題】4 論語中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與下列那一種教學方式相近?(A)啟發式教學 (B)合作學習 (C)精熟學習 (D)協同教學

【評論內容】

《論語·述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重複教導他了。」

【評論主題】下列《論語》中文句的解說,何者有誤?(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教學重在啟發,而學生必須主動積極(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見孔子因材施教(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評論內容】

(A)「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孔子說:「不是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的時候,我不會去開導他;不是到了想說出來而不能表達的時候,我不會去啟發他。」(B)「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

「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C)「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

「只要自己願意學習,即使備了極薄的禮來見我,我也沒有不教誨他的。」

(D)「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論語·述而》

「肯定他的進步,不等於認可他過去的錯誤,何必糾著別人的辮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進步,過去的就不要提了。...

【評論主題】《論語》記載: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有關

【評論內容】

《論語  公冶長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