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1.根據艾瑞克森(E. Erikson)的看法,下列何者是國小學童的心理社會危機?(A)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initiative versus guilt) (B)友愛親密對孤獨疏離(intimacy

【評論內容】

零到兩歲     對人信任vs.不信任

二至三歲     自主自動vs.羞愧懷疑

三至六歲     進取樂觀vs.退羞內疚

六至青春期  勤奮努力vs.自貶自卑

【評論主題】5. 吳老師採取建構論取向的教學,下列何者是他在課堂上最少運用的方法?(A)小組實作 (B)團體討論 (C)聚斂式問答 (D)發現式教學

【評論內容】

(D)發現式教學法(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即是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氣氛下,自行發現事物和情境之間的關係。布魯納在其《教學理論之建構》(1966)一書中,對於如何改革教學以促進學習效率一事,有如下陳述: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决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

【評論主題】4. 小平上課時對老師講話不禮貌,老師很生氣地斥責他,並批評他沒有家教。班上其他同學聽了以後,對老師心生反感,很同情小平的境遇。下列何者最能描述此一現象?(A)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評論內容】

(A)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不論是支持性處罰(協助其改過)或威脅性處罰(嚴懲犯過)均會對其他在一旁觀看的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施罰時應當小心,因為施罰者暴怒的態度會引起其他目睹學生的反感。(B)團體後效(group contingency)所謂的同儕連坐法。以團體為對象的行為矯正的方法叫團體後效,當團體行為得到強化時,該團體的成員傾向在以後相同的情境中

(C)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期待效應,教師度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造成學生自覺低等或優秀的感覺(預言),久了就實踐其預言。→期望什麼,就得到什麼。

(D) 普力馬克原則Premack Principle/老祖母規則/老祖母法寶

-行為主義學派,應用次級增強原理產生新的制約學習。

-「做完作業,就可以打電動!」